①书信,作为传情达意双向交流的工具,早已遍及世界各国,深入百姓生活。即便今日,声光电日趋发达,电话、电报、电传等通信方式应用得极为广泛,然而,平民化的书信仍然在千家万户飞翔,洋溢着永不消散的心香与墨香。
②世界各国都有书信,但书信在中国却有许多芬芳美丽的别名,这大约是其他国家望“信”莫及的吧?“书”是古代书信的总名,它的单名有简、启、函、牍、札之类。而双名则有书简、书牍等等,而这种种别名,大都和远古时书信的表现形式关联。《汉书》记载广武君李左车谓韩信曰:“奉咫尺之书以使燕。”汉初尚未发明纸张,记事与书信仍然像前代那样请竹书或木片代劳,竹片谓之“简”,木片谓之“牍”,古制书简长约一尺,所以后来所说的“尺书”和“尺牍”,就是汉代“咫尺之书”的遗语。
③书信的历史由来久矣。中国书信史的源头在哪儿?华夏之邦最早的书信,人道是诞生于春秋时期,有案可查的是《左传》,其中载有《郑子产与赵宣子书》。但说到底《左传》只是一部历史著作,我们从中看不到书信的原件。而现存最古老的两封原始家信,据说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前些年从湖北云梦县一座战国晚期秦国墓发掘出来的,用毛笔隶书于木条上,写信者为两兄弟,因为参加了秦国灭楚之战,写信给母亲要钱或布做夏衣。这两则远古书简展出于博物馆,让人神思飞越思接千载。
④古往今来,述说凡人百姓悲欢离合的书信真可谓堆山积海,但流传后世众口交诵的,毕竟还是出自文人或志士的杰翰华章。对司马迁的《史记》,鲁迅曾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他的洋洋3000余言的《报任安书》,也是一篇天下奇信。司马迁为李陵仗义直言,触怒汉武帝及其左右而被捕下狱,惨遭为堂堂男子汉所最痛心疾首的宫刑。他这封给友人的复信,忧愁幽思如九曲回肠,慷慨激愤如狂流直泻,加之语言精警、文理严密,为中国散文史铸造了一座特殊的丰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警语如清钟一记,袅袅的余音一直传扬到今天;“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壮语如鼙鼓一通,激励后来无数的学士文人在逆境中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