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环保局年终工作总结

时间:2021-08-31

  一、2015年工作总结

市环保局年终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厅的正确领导下,我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有关决策部署,面对压力奋力前行,紧盯目标克难攻坚,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公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大气优良率82.2%,同比提高13.4个百分点,PM2.5浓度下降20.7%,下降幅度全省第一;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3.3%,总体评价为优秀,全市平原河网氨氮和总磷同比下降14%和14.6%,高锰酸盐指数稳定在三类水,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市区区域噪声和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分别下降0.3和0.6分贝;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较上年度提升4.61个百分点,提升幅度8.7%,增幅居全省第一。

 (一)围绕两美建设,生态创模在攻坚破难中实现提升

  一是国模创建全力推进。紧紧围绕温州市委实施“六城联创”的决策部署,对照省环保厅对我市国模创建的阶段性评估结果,我市积极开展整改工作,邀请环保部专家来温州技术核查与指导交流,升格市创模机构,由市政府副市长任玉明出任主任,从相关部门抽调10多名精干力量于市政府集中办公,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制定实施《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召开全市创模攻坚动员大会,强化挂牌督战、“销号”管理、定期评估、分类预警、督查通报、考核奖惩等措施,全力推进水环境治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重污染行业整治、大气污染防治四大攻坚,106项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弱项指标得到提升。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逐步形成“靓丽塘河”等一批国模创建亮点。

  二是生态创建加速推进。按照“生态创建全覆盖”的工作目标,持续推进各级生态创建提质扩面,建立生态县创建梯队,经过努力,洞头县、泰顺县荣获国家生态县称号,文成县国家生态县创建已通过环保部技术评估;永嘉县已开展开展国家生态县建设规划的编制;瓯海、鹿城、苍南、平阳等区(县)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并达到省级生态县要求。截至目前,全市共创成国家级生态县2个、省级生态县4个、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35个、省级以上生态乡镇(街道)88个、市级以上生态乡镇(街道)97个,市级生态村2565个。同时,今年我们对存在重点环境问题的乡镇进行年度整治,由市政府发文,明确对20个存在突出环境问题的乡镇进行挂牌督办、限期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是“四边三化”深入推进。全年全市“四边区域”累计拆除违法建(构)筑物392.12万平方米,清理垃圾、废弃物45.06万吨,绿化里程420.96公里。两年来累计拆除“四边区域”违法建(构)筑物1448.53万平方米,清理垃圾、废弃物120.65万吨,清理各类小广告标牌店招和破损无序非公路标志牌16003处,绿化2079.34公里,国省道公路、铁路两侧基本达到宜林地段绿化率95%的要求。我市“四边区域”突出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圆满完成省生态办下达的阶段性任务,“四边三化”全省考核优秀,其中,垃圾河治理,公路边、铁路边“三化”考核等三项指标名列全省第一,省领导王建满批示在全省推广借鉴。

  四是宣传教育积极推进。广泛开展新“新环保法”宣传,邀请环保部政策法规司李庆瑞司长、省厅法规处等专家通过“温州大讲坛”、“环保论坛”和培训授课,对包括市四套班子领导在内3000余名干部职工、数千企业负责人辅导解读这部环保领域的“基本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五水共治”主题宣传进社区、学校、广场,精心组织“生态文化月”活动20多场,深入开展“百团万人”行动,全市环保公益组织达120多家,2个组织入选浙江环保民间力量先锋榜十大事件,“江湖大会”、大学生绿色论坛等部门搭台、社团唱戏的精品公众参与品牌正走向全国,初步形成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温州样板”。开设环保政务微博,进一步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建立市县两级由50余人组成的环保网评员队伍,上下联动,加强舆情的回应和引导工作,全年全市共监控环保舆情392起,制作舆情简报46期,所有舆情均进行及时处置与回应。加强媒体报道,全年我局在《中国环境报》、《浙江日报》、《温州日报》等媒体共刊发报道600余篇,环境信息公开在全国120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5。

 (二)着眼标本兼治,治污减排在严督重推中得到突破

  一是强势推进污染减排。编制《2015年温州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全力推进168个减排计划项目,严格增量控制,加大重点减排项目落实力度,对工作滞后的龙湾、乐清、瑞安等区(市)实施约谈。今年4个国家重点减排项目已全部完成,结构减排项目完成111个,农业源减排项目完成19个,全市正常投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共23座,处理量81.4万吨/日,比上年同期增加了6.4万吨/日。2015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预计比上年分别下降2.3%、2.3%、1.5%和5.0%,能够顺利完成上级目标。

  二是强力攻坚行业整治。按照“关停淘汰一批、整合入园一批、规范提升一批”的思路,进一步加强督查督导、考绩考核、执法倒逼,铁腕推进电镀、化工、印染、造纸、制革、合成革等六大行业1151家企业整治提升。全年关停473家,关停数占全省三分之一多;已搬迁入园384家;原地整治提升172家;建成环保重点行业园区14个,推进30个小微企业创业园建设。鹿城区等10个地方相关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通过市政府核查验收,35家化工企业通过县级政府整治验收。经中期评估,整治后,废水排放量削减了39.8%,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50.0%,氨氮排放量削减52.1%,节约土地面积4805亩,为温州进一步发展经济腾出了空间,同时也促进工业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环境保护与产业提升共赢。

  三是稳步推进水环境治理。按照“五水共治”要求,积极推进水环境污染整治,督促建立实施温瑞塘河和鳌江河长制,着力督促推进市区19个沿河片区污水管网整治工程和鳌江流域59个治水项目建设,协调平阳和苍南县开展流域水环境治理。督促开展重点饮用水源地整治,实施《2015年温州市水环境质量考核办法》,实行定期监测、通报制度。截至目前,向水质监测数据异常区域所在政府,共发出预警12次,考核通报19期,全市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饮用水源100%达标。

  四是统筹推进大气防治。进一步健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体系,编制出台《温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15—2017年)》及有关专项工作方案,建立六大行动部门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全市建成天然气供气管网106多公里,供气量达4400万方,市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由66.91平方公里调整扩大到目前约133.9平方公里,淘汰高污染燃料锅炉265台。机动车污染防治方面,全面建成机动车环保检测体系,共有109条检测线投入使用,机动车环保标志发放率达到91%;累计完成213家加油站、2个油库的油气回收改造;进一步扩大黄标车限行区域,全年累计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48923辆,完成年度任务的135.9%。全力推进工业有机废气治理,完成乐清电厂4#机组等5项火电行业脱硫脱销工程、温州沿江蒸汽等16项烟粉尘治理工程,以及炼化与化工、涂装、制鞋、合成革等行业98家企业的VOCs治理工程。开展餐饮油烟整治,279家餐饮油烟企业在线监控建设联网。开展市区扬尘防治,市区700多个工地落实了“七个100%”,面积达 781万平方米,开展绿色工地创建39个,市区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已达到55%以上。开展农村废气控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达276.6万亩(次),实现秸秆还田量59.67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