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学工作总结范文锦集五篇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书法教学工作总结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上周的书法课,是一节思想启蒙课。做什么事情,知其一不知其二,从功利目的出发,就很难获得持久动力,前两周的书法课,我主要是给学生们解放思想,让大家明白,为什么要练习书法,练习书法的重要性在哪。
我从以下三点开讲。一是书法促进青少年人格的健康成长。从古希腊学者狄德罗的睡袍开始,我们谈到心理学上的“狄德罗”效应,再从配套效应联系到书法和青少年人格成长的关系,详细地给学生们解释书法练习是怎样作用于青少年的人格成长的。
二是书法的审美作用,即艺术心理治疗。美的体验像一座桥梁,把书法和生命紧紧地连接了起来。一个人如果能够在书法艺术中体验到美,那么同时他也就体验到了生命的美,而当他体验到了生命的美,他也就体验到了自己的积极的生命力。人类美的体验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对自我内部的积极的生命力的体验。练习书法的过程,就是一种艺术心理治疗。
三是书法是文化的载体。有老师向我建议,不要给学生练习繁体字,我这样解释的,我们练的不是字,是间架结构,所以练习繁体还是简体字不是很重要。一个人如果想在书法上有比较高的造诣,必须从毛笔字开始,而练习毛笔书法需要师从古人,因为现代人的书法水平已经很难超越我们的祖先了。我给学生推荐的硬笔书法范本是清朝光绪二年的探花冯文蔚临摹的毛笔小楷《灵飞经》,练习书法最好从名家开始,如果师从一个水平还不如自己的人,那还不如不练字呢,所以找个名师很重要。冯文蔚临摹的《灵飞经》在当时的时代就已经成为模范作品了,冯探花的书法怎么看怎么漂亮,也难怪光绪皇帝钦点了他,不知道书法这么好人到底长得什么样。书法是文化的载体,练习书法就是在传承中国文化,网上有人认为简体字是中国文化的倒退,中国文化的断层就是从写简体字开始的,我也认可,不管怎么说,繁体字承载的东西要比简体字丰富许多。
最后我又讲了笔迹心理学,不同性格的人练习书法的时候挑选的字帖也有所不同,大家可以通过练习书法来矫正自己性格中不好的部分。比如性急的人可以练习笔画平和的字体,心胸气度比较狭小的人可以练习开放性比较好的字体,人生态度消极的人可以练习积极进取的字体,......总之,练习书法因人而异,不必千人一个老师。
最最后,是练习书法不必拘泥于形式,只要喜欢,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不一定非要坐在教室里、书法课堂上练习。我的高中同学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人家是在学校旁边的墓地里炼成的,上小学的时候每天下课他都和小朋友们跑到坟地里玩,闲着没事就用手指临摹墓碑上的字,久而久之于是练了一首漂亮的书法。当然,练习书法不能朝三暮四,今天临摹张三,明天又学习李四,这样就难以学有所成。清朝时候的著名大臣左宗棠写一首非常漂亮的毛笔字,人家下了功夫,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达到一万多遍了,练习书法没有什么捷径,贵在坚持。
学生分析:现在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普遍缺失,已经成为很多有识之士关注的社会问题,很多文化面临断层,为此很多专家和学者感到忧虑。我们已经没有时间来分析我们是怎样继承的文化方式。对于拯救我们民族的文化,已经到了一个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每一次的犹豫都会让这种文化丢失一份。
现在的中国文化很尴尬,我们在抛弃了自己的文化之后,努力学习西方,但是我们并没有得到西方文化的认可。我们变得不伦不类。在很多问题上,我们似乎迷失了,找不到答案。而我们的后代似乎正在受着这样的思想煎熬。如果说现在的90后,是西方思想的产物,但是他们又在承受着我们这一代不东不西的思想的左右。我们进退维谷的时候,也是我们必须要做出选择的时候——调整我们对于文化认同的态度。
在我的调查中,90%的学生没有写过毛笔字,他们甚至不知道文房四宝。虽然艺术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那种以短期利益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维持逐渐弱化的文化传承。这种文化的普及的确已经到了断层的边缘。当我看到一个16岁的学生面对毛笔和宣纸的.那种新奇目光,我的内心分明感到一种忧虑。
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传统艺术形式,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去体验民族文化,不要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只会说汉语的外国人,是每一位艺术教师的责任。
从新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重新确立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应该成为美术课堂的一种内在追求。
由于书法艺术的抽象性,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和课程的难度设置成为很多教师拿捏不定的地方,个人认为,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不强调学生必须达到什么样的技术层面,但是强化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即是对学生认知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对文化的一种更好继承。如我们都知道在一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我们做不了太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本身,让学生牢记坐姿与执笔这些基本的要求,对于书写最主要的就是让你的学生充满兴趣,水平的根本提升,需要兴趣的引领。也就是说,我们最低要让孩子们知道,这件事应该怎么做,而不是过分关注做的怎么样。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标题为《中国的毛笔和汉字》,我虽然不了解编者为什么不直接标示为《中国的书法艺术》,而是用这样一种似乎“含蓄”的称呼来表述书法,但是我却深深的体会到,在中学的教材里,加入书法课,是非常有远见卓识的一种体现。
就美术而言,现在教学体系过分注重知识感受的全面性,力求涉猎的范围和广度,但是这种表面上的“繁华”,实在难以掩盖事实上的空洞。美术一旦离开实效性,离开了实践,离开了民族传统的浸染,就是形神俱灭了。
在这样的“繁华”中,看到这样一节课,我非常高兴。而且就事实来说,高中的美术课改恰恰就迎合了这样的一种趋势。在高中的课程里,这种民族性的,实战性的东西被凸显出来,我想这不是一种巧
合。如果说教改本身是一场永不停止的自我完善,那么关注民族的文化,重视人文精神的传递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动因。
如果说还有一种形式能最典型的代表华夏族的文化,那么我想非汉字莫属。书法这种艺术形式从诞生到发展,从形式到内涵,融汇了太多的传统文化的要素。在我看来,对书法艺术的解读本身就是对民族人文因素的挖掘。中国文字从古至今的完美传承,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例如,在选材上,我们东方人选择的是柔软的毛,而西方人选择的是坚硬的羽。但是就线条的力度,坚硬的工具很明显不能创造出变化丰富的线条。这似乎是对道家文化的一种心领神会——柔弱胜刚强。
沈尹默先生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熊秉明先生把它称之为“艺术中的艺术”。本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将书法艺术传承下来,这是不可回避的历史责任。在这样的目标之下,尽可能的让学生体验书法的乐趣和意趣,使学生愿意承袭和走进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