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1-08-31

语文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调查报告

  当某一情况或事件需要弄明白时,我们常常要开展全面的分析研究,并且最终的调查结果会写在调查报告中。你想知道调查报告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调查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调查的原因

  为了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搜集研究资料,找到现在语文教学中提问的低效、无效等现象,优化课堂提问内容和方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对本校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进行了调查。

  教师有效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策略之一。所谓教师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经调查发现这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占据语文课堂教学时间的50%-60%。如何确保提问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质量的关键。

  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主要关注:提问是否根据教学目标,是否突出教学重点,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制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能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否提高信息交流,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师生有效互动,最终提高教学实效。

二、调查的方法与策略

  编制《学生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问卷一),《课堂教学提问效率现状调查》(问卷二),《教师、学生心目中的课堂提问》(问卷三),《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观察表》,《课堂教学提问对教师的访谈调查》。对语文教师的随堂课、公开课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观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教师提问在语文课堂上的有效性。

  本次调查,我们对52名学生进行了以上学生问卷,对6名教师的随堂课、教研课进行了《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观察与分析。对10名语文教师和10名学生进行了课堂提问的访谈,为最大限度的保持调查的原生态,学生问卷不写姓名,且问卷前鼓励学生填写最真实的感受;课堂观察前也没有跟开课老师进行过交流,保证在自然状态下尽可能完整的记录每一个提问,然后对记录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三、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学生问卷的统计显示:1.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23%,兴趣一般的77%;2.感觉老师提问次数正好的62%,感觉老师提问太多没有时间思考的38%;3.希望老师提的问题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现成答案的77% ,结合课文中的语句思考后才能回答的23%;4.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加以赞扬35%,赞扬并点评32%,不太赞扬也不点评33%;5.当学生回答出错时,老师打断学生发言,及时纠正错误26%,立即请他人回答46%,延长等待时间,期待学生自我修正20%,在你回答后,请他人评价你的回答,并提出修改意见9%;6.语文老师提问面向全班学生的33%,向成绩好的同学提问的次数多于向成绩查的同学提问的次数67%;7.老师的提问难易适当32%,问题太难,很少有人会28%,问题简单大家都会40%;8.老师提出问题后,采用个别答35%,齐答46% ,优等生插嘴答19%;9.老师提问后积极组织学生思考并回答16% ,提问后发现学生总不举手回答就自己答38%,提问后没留思考的时间就喊学生回答46%。

  教师提问的`课堂(随堂课)观察显示:有效问题22%,低效问题53%,无效问题35%;识记型理解型问题占35%和44%,综合、应用和评价性问题只占56%;问题过易的36%,过难的32%,笼统含糊或不了了之的44%;老师提问后立即叫学生回答的47%,组织学生讨论后回答的23%,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或适时点拨后回答的30%;教师提问后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的25%,会的就举手回答的43%,优等生回答问题占87%。

  从调查教师和学生心目中的提问显示:提出的问题要有目的性,要难易适中,要有不同的类型,问题要清晰明了,不要包含复杂术语,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选择促进教学的问题,要根据教学进程选择问题。

  从对教师的访谈调查显示: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现状不容乐观,其表现在:课堂提问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只照顾部分优等生,不顾大多数学生,提问没有针对性,广泛、盲目,经常会用“对不对”“好不好”等无效提问,有时问题提出前半句,后半句让学生跟着作答,牵着学生走,平淡无味。

  从对语文教师的访谈调查、《课堂教学提问效率现状调查》学生问卷、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观察、《教师、学生心目中的提问》调查的统计与分析来看,当前语文课堂教师提问中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有:

  1.提问盲目随意。

  教师提问随意性大,一堂课多则二几十个问题,少则十几个问题,没有计划性、针对性。有的老师甚至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学生说到什么就问什么,脚踩西瓜皮,一路问到底,认为只要自己能问,学生能答就好。这种漫无目的的提问往往与教学目标无关,脱离课堂,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2.问题频繁琐碎。

  教师提问的数量多,学生思考的机会少,一个问题刚提出,学生还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教师就要求学生回答,学生回答稍有受阻,教师就急于公布答案,一堂课问题一个接一个,最终是该读的书没读透,该掌握的知识没掌握。

  提问重复啰嗦,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生怕学生没听到。特别是老师提问题后,下面没有同学举手或只有几个同学举手时,不到两秒,老师会加重语气再重复一遍问题,有时甚至重复多遍。这样琐碎频繁的提问既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又让学生的学习疲于应付,失去自我。

  3.问题难易不当。

  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观察,语文课堂教师的提问基本上是识记型和理解型的,几乎是低层次问题的重复,“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低水平问题更是频频出现。毫无疑问,这样的问题是不能够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它缺乏思考性,不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反之,有的老师提问太深奥。一个问题抛下去,学生目瞪口呆、云里雾里、无从思考,索性放弃,乖乖地等待老师的答案公布。这样的提问看起来老师的知识渊博,功底深厚,但是学生根本就没有参与课堂的机会。这样的提问,往往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使学生失去学习的自信,不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形式内容单一。

  提问形式内容单一。观察发现:提问形式一般都是老师问,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留下探究的空间,没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孩子;提问内容一般都是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型问题,探究、应用、拓展性问题涉及较少。

  提问的对象固定。很多老师都偏爱于优生,因此课上回答问题的都是那几个学习宠儿,而且是每次都是他们轮流回答,有些优等生一节课回答十几次,而大部分普通学生一堂一次发言也轮不到,这种现象我们在一些公开课上也可以看到。似乎上课的只有老师和那几个优生,而其他的同学都成了旁观者。

  5.忽视问题情境。

  从课堂观察来看,不少教师不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或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或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提问的有效性。

  6.缺乏有效评价。

  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缺乏积极灵活的评价引导,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有的一味肯定,无原则的赞美,即使学生回答有错也没有指出不足,提出期望;还有的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已经有了初步的结论,因此教学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思维体系来要求学生,当学生有了不同的意见时,教师不能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很好的引导和启发,忽视学生在问题解决时的“生成”性。这样,不但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