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关爱留守妇女工作简报

时间:2021-08-31

  市关爱留守妇女工作简报

  幸福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精准关爱,让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同享那片蓝天。

  最近几年,大量劳动力的外出打工,导致农村产生了两个特殊群体——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如何让她们在关爱缺少、亲情缺失、教育缺位的环境中健康快乐的生活成长?今年以来,乳山市检察院做了有益尝试。

  织好“三点一线、1+5”立体关护网

  翻开乳山市检察院派驻冯家检察室干警的工作日记,上面详细记录着辖区冯家、下初、午极、南黄四个镇留守妇女儿童的信息,家庭成员、生活情况、身体状况一目了然,甚至于她们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小小的诉求都仔细写下……

  “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我们服务的重点。基层检察室站在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的起跑线上,理应结合职能,将维权服务的‘触角’向她们延伸,助推矛盾化解,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农村稳定。”派驻冯家检察室主任柳英华说。

  柳英华的话,代表了检察室全体工作人员的心声。从年初至今,短短几个月,派驻冯家检察室不仅精准识别出辖区四镇158个自然村的 156 名留守妇女、 116 名留守儿童,而且已开展维权服务活动40 余次,在群众中间树立了较高的威信。

  而如此高的效率,与他们探索建立的维权服务体系和网格维权服务模式不无关联。他们在派驻冯家检察室建成了“一站一室一点”维权服务体系,“一站”即在检察室设立“留守妇女儿童维权服务工作站”,有20名维权服务者自愿申请加入;“一室”即在工作站设立“ 心理咨询室”,由两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自愿加入;“一点”即在留守人员较多的村屯设立“留守妇女儿童维权服务联络点”,帮助解决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求助无门、维权信息不畅等问题。

  具体运行中,检察室又探索形成“ 1+5”网格维权服务模式,以一个维权服务工作站带动“刑事救济、儿童救助、婚姻家庭、心理咨询和维权联络” 五个服务组,通过“法律化+专业化”的服务队伍,从法律咨询、宣传培训、民生帮扶、心理诊疗、刑事救助、维权联络等方面为留守妇女儿童提供维权支持。

  既是“娘家人”又是“婆家人”

  最近,乳山市午极镇留守妇女杨某的生活状态变了个样,之前总是一筹莫展的她,如今逢人就夸检察室的干警“贴心暖人,就像自家人”。

  原来,杨某结婚后因怀孕待产回村居住,目前孩子已经8 岁。8年间,她与丈夫长期分居,加之工作生活环境的差异,导致夫妻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分歧越来越大。得知此事后,检察室“维权联络服务组”成员与“心理咨询服务组”的心理咨询师来到到杨某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双方打消隔阂,维护了这个家庭的稳定。

  因特殊的家庭状况,农村留守妇女自然而然成为家中的“顶梁柱”,她们上有父母公婆需要照顾,下有儿女需要抚养,还要担负家庭农业生产,往往承受着比别人更多的压力。派驻冯家检察室的干警们坚持换位思考、以己度人,既怀着“娘家人”的细心,又带着“婆家人”的公道心,在生产生活上为她们办实事、好事,尽心尽责当好她们的“主心骨”。

  当好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

  8月5日,冯家镇留守儿童盈盈家中欢声笑语、温情满满。盈盈的“检察妈妈”再次为她送来了营养品及日常生活用品,并陪她做游戏,给她讲故事,盈盈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检察室辖区四镇116 名留守儿童中,大多数都是因为父母外出务工所致,他们从小跟随爷爷奶奶或者姥爷姥姥生活,一年到头都难见到父母一面,缺失父母的爱。大多已为人妻、为人母的检察室干警,就担当起了“代管家长”的职责。

  在当好“代管家长”的基础上,检察室干警还注重人文关怀,通过心理疏导、心理辅导、心理引导的方式,用人文关怀滋养孩子精神,以心理干预融通情感,让留守儿童渐渐敞开心扉,用美好的心情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午极镇留守儿童小龙学生成绩较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小龙的心事越来越重,学习也不尽心。其姥姥、姥爷家教观念陈旧,无法和小龙沟通,只能干着急。检察室干警得知后,及时对小龙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正确看待家中的经济困难,提高自我调剂能力。同时,针对姥姥、姥爷陈旧的家教观念,以拉家常的形式从情绪疏导、生活习惯培养等方面讲述如何教育孩子。在经过跟踪回访后干警们发现,小龙已放下心理包袱,认真快乐地学习。

  据悉,今年来检察室已为4 名留守儿童制定了心理诊疗方案并开展心理诊疗,为3名留守妇女开展了心理疏导,成功干预3起“婚姻危机”,帮助16名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人提供了隔代教育指导培训。

  “关爱留守妇女儿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今后,乳山市检察院将继续瞄准那些需要帮助的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依托派驻检察室贴近基层的便利,将关爱点、帮扶措施精准到人,精准到位,为留守妇女儿童提供全面的法律服务和人文关怀,让她们健康快乐地生活、 成长。”检察长连业文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