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年长的人在说到90后时,常常夹杂着怀疑: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社会舆论给90后贴上了许多“问题”标签。
如今,95后已逐步成为大学校园的新主人,他们对于个性的追求愈加强烈。在教育资源集中的北京,这座国际化城市的开放与多元给他们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充足的条件。
自我?叛逆?不知天高地厚?面对这个群体的复杂性,如果仅根据网络上一个个新闻案例去拼凑他们的画像并不客观。那么,撕掉“偏见”标签,这群北京高校里的90后到底长啥样?
一项调查结果这样勾勒北京大学生的“标准”面貌:他每天的上网时间有7成的可能超过两个小时,上网、睡觉和社交是他最主要的课外活动;他最大的压力是学习和就业,他有近四分之一的可能会面临学习困难;他的月消费水平较大可能在800~1600元之间,其中,社交、娱乐、购物等占有较大比例。对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他的预期薪酬为6668元,留京工作是最普遍的期望;他有极大的可能认为个人能力与自我奋斗、诚信等良好品质是一个人在社会生存和发展最主要的依靠,人生价值在于奉献是他较为认同的观点。
这些对北京大学生特征性的细节描写来自共青团北京市委联合课题组。针对北京大学生群体,课题组按照学校在校生人数的1%比例进行抽样,样本数为8143个。其中,普通高校7466个,民办高校677个。同时,通过面谈、深度访谈等发放问卷88份,总样本数为8231个。
超7成大学生感觉到压力,96.67%的人表示能够承受
北京市现有普通高校91所。其中,211高校共26所,占全国23%;985高校共8所,占全国21%。除留学生以外,在校生总人数为81.43万人,王可(化名)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就读于北京某985高校的大三学生,最近有些“压力山大”。用她的话来说,大三就快结束了,可专业课学得“半生半熟”,大学英语六级还没搞掂。不仅如此,刚刚开始进行的社会实践让她对自己的社交能力感到怀疑,“总被领导批评不会说话”。
“上大学前,老师都说熬过了最艰苦的高中就会迎来‘幸福生活’。可没想到,这3年过得并不轻松。”王可在QQ空间里写下的这段话,不到一小时就得到了近60个同学“点赞”,有同学评论:“人艰不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