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学点调查报告2016

时间:2021-08-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城乡分割体制下的农村教育还面临诸多难题,农村教学点地位低、经费少、师资缺、质量差等问题更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瓶颈。

  农村教学点数量急剧下降,且处于被漠视、被遗忘的角落,导致农村偏远地区学生上学距离过远,交通隐患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农村教学点问题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健康稳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同时指出,信息化对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自2013年起,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承担了湖北省政府开展的“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试点工作,开展信息化促进农村教学点复兴的实践研究。

  课题组认为:研究教育信息化与农村教学点的关系,探讨信息化在助推农村教学点复兴中的作用、问题及对策,对于利用信息化手段助推农村教学点复兴,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村教学点为什么不能取消

  农村教学点多数分布在大山深处、边陲海岛、戈壁草原,交通极为不便,地理环境恶劣,条件最艰苦,师资最薄弱。课题组曾经听到不少这样的问题: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取消农村教学点?国家不是已经花钱建了寄宿制学校吗?为什么不让农村孩子们都去寄宿制学校读书?

  农村教学点是保证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入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临近村落的地方设立必要的教学点,可以方便孩子上学,节省孩子上学成本,也消除了学生家长的顾虑,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农村偏远地区适龄儿童受教育机会的均等。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课题组10903份有效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教学点撤并后学生上学的平均距离为4.8公里,最远的为100公里。因此,农村教学点是有生命力的,在农村偏远地区将长期存在。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在县域,难点在农村。而农村教学点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作用明显:

  其一,农村教学点是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据统计,2014年全国普通小学的数量为257410所,农村教学点的数量为66941个,占全部小学数量的26.0%。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来看,农村教学点的数量均是较大的,它是义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农村偏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方面作用不可替代,且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长久存在。

  其二,农村教学点是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薄弱的环节。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偏远地区广泛存在着中心小学、完全小学和教学点等多种形式,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学校规模小等原因,农村教学点是县域义务教育发展中最小的“短板”,建好必要的农村教学点,有利于保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其三,农村教学点是保证教育质量的有效组织形式。教育质量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农村教学点虽然学生人数少、规模小,但和其他中小学一样,完全能够保证并提高教育质量。况且,农村教学点教师大都是本乡本土的人,他们对学生非常了解,对学生的关注度高,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互动。此外,农村教学点规模小,便于使用小班教学、复式教学等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不仅如此,农村教学点还是传承和发扬乡村文明的重要场所。一所农村学校,往往就是村民们的文化活动中心,是传播文化的载体,对村民的思想与文化素养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农村教学点是偏远贫困地区“文化”存在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某种程度上讲,农村教学点是当地村落文化传承最典型的标志,也是工作在外地的游子心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最难忘的记忆。不仅如此,农村教学点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环节。总之,在广大村民心中,农村教学点是情感沟通和利益表达的重要场所,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乡土人才的圣地,也是村民传播村落文化的阵地和重要的娱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