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调查报告

时间:2021-08-31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生调查报告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生调查报告 篇1

  一、 工厂和资方

  a)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科研能力探究

  b) 资方的利润究竟有多少?

  c) 经济危机的影响?

  d) 怎么看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二、 工人

  a) 工资、保险、食宿

  b) 计件工资制的利弊

  三、 几点感想

  a) 工人阶级的劳动产品是他自己的敌人

  b) 无产阶级为什么是大无畏的阶级?

  c) 要改变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

  d) 现代工人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e) 与工人们一起生活的感受

  20xx年七八月间,我在浙江省某缝制设备厂工作一个半月。为了让还没去过工厂的同志们能更多地了解工人,也为了和同志们探讨一下工厂、工人的未来,现把我两个月来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想记录如下,请同志们指正。

  一、 工厂和资方

  缝制设备厂位于全国最大的三个电脑绣花机生产基地之一。它是整个电脑绣花机行业的龙头企业,该市所有其它绣花机厂都是由它一家分化出来的,因此称其为鼻祖可谓名副其实。工厂主要由装配、零件、加工中心、喷漆、框架、电工、新产品等几大车间组成,现有职工近200人,以机加工和装配为主。就工厂而言,我想主要以本厂为例,和大家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我们现在民营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究竟怎样?(2)资方的利润究竟有多少?(3)经济危机对企业有什么影响?(4)怎么看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a)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科研能力探究

  公司的网站上如是写道:公司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企业建设有省级新型绣花机研究开发中心,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每年投入研发经费达1000多万元。企业拥有国际先进的生产流水线,零部件加工中心、检测中心。目前企业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5人,大专以上开发新产品科技人员35人。企业拥有多项专利,产品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每年有多只新产品通过省级鉴定,并获省市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多只产品被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公司的一份申报材料上更是写道:研发人员占75%,大学以上学历占40%。

  而事实上,工厂没有技术部,上过大学的职工至多五六个,材料里提到的某某博士专家也是凭空虚构并无此人。厂里没有从事机械设计的工程师。那么这样的工厂如何开发新产品呢?由于电脑绣花机的电控部分是外购的,厂里只需负责机械部分,而机械部分是通过仿制推出新产品的。当日本或德国有新机型推出之后,老板就会买来一台,由新产品车间的三四个工人和兴大豪的工程师将其大缷八块,将各个零件测绘一番,于是就有了新产品。我不禁问兼管科技和人事的主任,厂里这么多利润为什么不自己研究新机型呢?主任讲:主要是由于研发新机型不合算。一个机械产品要自行设计是很费力的,需要计算,需要受力分析,可是一旦设计出来,其它工厂仿造起来倒很容易,所以全国的电脑绣花机厂都是这样的,没有一家设有技术部,也没有一家是自主研发。这就是我国绣花机行业的现状。照理说,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如果每个个体都追求自身利益最优,那么整体将达到最优。对于每家绣机厂老板而言,仿制都比研发合算;但是这样一来,整个中国就没有了电脑绣花机的核心机械设计技术,这就是看不见的手调控的结果。

  尽管如此,企业却享有众多的科技头衔。包括火矩计划等等。当然,最重要的目标是评上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因为评上之后可以享受高达30%的免税。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各类创新基金、外国专家计划等等,也可为企业带来每年一两百万元的补贴。这样的情况在其它企业也一样存在,例如某汽车仪表厂今年技术部的人数一下子翻了一番,技术部的一位老员工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因为如果技术部人数超过10人可以评区级研发中心,获得的奖励有几十万元,老板想想真的很合算,只要多发一点工资,就可以从政府获利那么多的拨款,而且说不定多雇的几个人也还能做一点事呢。

  尽管企业其实并无研发,但评上这些头衔也并非难事,按科技部主任的话说就是走个过场,企业和所谓专家都心知肚明。材料并不难写,总可以找出些和老产品的差异,比如说原来上报过电机集中控制的方案,这次就可以上报分散控制的方案,讲它具有单个控制器故障时不用更换整体控制器的优点;当然,如果原来是分散控制,这次也可以写集中控制的各种优点。材料中也有一些内容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比如利用小波变换和有限元分析法解决了绣花机横梁振动的问题,厂里哪有人会小波变换和有限元分析呀。

  有人认为既然市场不能引导企业向高新技术发展,那么就需要政府的调控了。可是如果政府的调控可以演变成变相给并无研发的资本家送钱话,那么宏观调控这条道路是否也应反思呢,也许每种制度都有它的漏洞,希望通过设计一种完美的制度来解决实际问题恐怕并不现实。

  b) 资方的利润究竟有多少?

  每台绣花机按机头数量售价不等,一般在十余万元左右。一台十五万元的绣花机,据职工测算,其中工人工资约占一万元,利润约一万元,非常可观。

  以公司的零件产业为例,审计报告显示:XX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17360819.91。现金流入小计17360819.91。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到的现金10756153.44。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836241.12元。支付的各项税费1991971.11元。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2459618.51元。最终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316835.73元(资本所获利润)。利润中,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570747,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746088.73元。XX年由于订单减少,职工工资总额降为478561.23元,但净现金流量净额仍可达到1000877.64。总之,大体上看,老板一个人(资方)的股利收入大约能比全厂职工工资总额还要超出50%到100%。

  c) 经济危机的影响?

  在09年上半年,这里完全看不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工厂连续满负荷运转。不过这跟产品的销售地有关。由于技术和加工精度落后于日本、德国,因此,国内绣花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没有销路。而国内市场又已饱和。绣花机并非耗材,一台质量好、维护好的绣花机可使用十多年,再加上国内一些无名小厂又搞出旧机翻新的名堂,因此时至今日,国内已经鲜有订单,已成夕阳产业。目前大部分产品销往印度,因此缝制设备厂的效益既不取决于欧美、也不取决于中国,主要取决于印度。

  但自8月中下旬至今,厂里订单减少,开工时间下降近一半,后事如何,尚未可知。

  d) 怎么看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我们经常在新闻联播看到电视台帮着企业炫耀一下高档装备,这种行为从商业上讲倒也无可厚非。不过我觉得有一种误解倒也应该纠正,就是,企业装备越高档越好么?非也,而是应该最适应生产的要求。以缝制设备厂为例:加工中心,一台十万元,耗电量高达十千瓦,上下料也并不方便,主要适用于复杂零件,并不适宜加工简单零件。但产品中很多是普通零件,因此普通数控车床,以及普通机床仍有存在的必要。普通机床售价不到万元,能耗可以不到千瓦,而且在普通机床上也可以进行半自动化改造提高生产率。这不但具有经济效益,也具有环境效益,目前工厂申报的一项节能减排项目,就是用半自动化改造的机床替代加工中心。

  二、 工人

  a) 工资、保险、食宿

  缝制设备厂的职工每天工作11个小时,从早7点半到晚9点,如有急单,也会加班到晚上一两点钟。厂里没有休息日,只是周日晚上没有晚班,工人们可以休息一下,但也有工人由于完不成定额,仍需加班。这里的休息,只有两种原因,要么是停电、要么是没有订单。在诸暨,这其实是普遍现象,即使坐办公室的职员(例如诸暨在线)一般也只有单休。

  零件车间实行计件工资,工人没有底薪,一般熟练工人在订单满负荷的情况下每月工资最高的可达三四千元,但不熟练的只有一千多元,甚至更低,有的新来的学徒工在刚脱离师傅的一段时间内,每天11个小时仅能挣二三十元。不熟练的工人是计件的,但技术能手却一般不是计件的,而实行年薪制。厂里如果订单较少,就把计件的工人放假回家,只留下年薪制的老师傅。

  工人没有任何保险,甚至连车间主任也没有。早在1999年,有一项保险――养老保险,公司是为职工交纳的,但后来公司方面交纳的保费逐渐减少,到了XX年,干脆不交了。公司在社保问题上一直欺骗工人,直到现在诸暨社保网上可以查到个人和企业的缴费情况,才逐渐有工人知道自己保险帐上其实并没有公司那笔钱。

  车间目前也招工,但是只要熟练工。新手即使进入车间也没法生存,因为计件工资制造成新手根本没有人去教。以要求员工做保证为由,员工技术证书被压在厂里,甚至车间主任也不例外。新工进厂要押一个月工资,也就是说,第二个月发第一个月的,第三个月发第二个月的。另外新来的工人每人要交140元买工作服,而工作服是不回收的。因此,如果一个人在厂里只工作一个月,那么他不但挣不到钱,还要倒贴钱。

  所有工人的工资在发放时都被扣去15%,名义上是交税,但实际上工人都知道个人所得税是有起征点的。

  新进厂的技校学徒有三个月的试用期,在这三个月内不计件,工资是固定的,第一个月600元,第二、三个月1000元,如果住在厂里,从中需要再扣去住宿费。

  车间主任实行年薪制,效益好的年份可达十万元出头,不过这两年,以效益不好为由,加工中心主任的月薪已降了一半,约三四千元。其实09年上半年,公司几乎一直是满负荷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