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试论财务报告分析的内在局限性

时间:2021-08-31

  产生会计信息需求与财务报告分析结果之间差距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分析对象自身的限制。财务报告分析是对其分析对象——财务报告的再加工,而作为供给者提供的主要会计信息来源——财务报告,其本身具有局限性,存在着和会计信息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差距。产生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包括:

  1权责发生制。虽然有实证研究的结果认为权责发生制并不比收付实现制在企业盈利预测及企业发展前景分析方面有明显的不足,但权责发生制的运用的确为企业的“赢余管理”提供了依据和机会。财务报告分析结果有效性的一个潜在假设是信息披露是真实、公允的,但这不能排除信息提供者在应用会计中的合理的主观判断,换言之,利润及有关会计数字也许并不是“操纵”了,而是由于提供信息者自身的风险偏好、职业习惯、职业环境,或者是会计准则的客观规定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具有与生俱来的“合理的差异”和“模糊性”。这种存在于会计数字中的主观性反映在财务报告分析中,就会影响分析结果的有用性。比如,我们在现金流量表分析中,结合损益表分析企业经营利润现金流量含量时,“经营现金流量/经营利润”比率可以作为一个有用的指标考察企业的利润质量,但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的是:在这个指标中;分子、分母的会计数字分别是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模式下得来的,因此其对比口径是存在客观差异的。在用核指标分析判断企业当期盈利质量时,要结合分析前后各期的情况,否则就可能会削弱对当期数据分析结果的有用性。同样的问题在其他涉及结合两种模式下会计数字分析中也会有所体现。

  2历史成本原则。现行会计主要遵循历史成本原则披田会计信息。这一方面是因为信息的“成本一效益”原则,一方面是因为历史成本具有直观的“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另外,一些国家的自身会计环境和会计传统也促使企业遵循历史成本原则被田会计信息。然而,随着物价变动会计引发对历史成本原则的思考,许多国家和会计组织开始研究如何对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补充、变革。尤其随着对衍生金融工具计量、披露和分析问题的深入、对企业披露无形资产价值的需求的提高、以及信息技术的采用使得非历史成本信息收集的成本减少而且可靠性提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人们对会计人员采用历史成本是否仍是“一种良好的直觉”产生怀疑,认为对历史成本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改革的时刻已经到来,至少应该对其提供必要的、从公允价值角度出发的信息补充。这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会计研究领域“相关性革命”的表现之一,而这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革命源于信息需求的变化。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到会计原则、传统、利益集团以及披露及分析方法等多方面因素的约束,财务报告分析存在着与信息需求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