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作文700字

时间:2021-08-31

【必备】重阳节的作文700字集锦八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重阳节的作文700字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重阳节的作文700字 篇1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正值中秋之 节,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最佳时机。诗人杨衡赞道:“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斯。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诗题为《重阳》的诗中也有这么九句:“菊并犹阻雨,蝶意切于人。亦应如暮节,不比惜残春”是的,重阳节很美好。

  那我又能在这大好时光做些什么呢?赏菊.品茶.放风筝.荡秋千......思来想去,我郑重其事决定为年过七旬的爷爷洗一次脚,过一个重阳节。

  放学回到家,我把书包放到一边,连蹦带跳地来到爷爷的房间。“爷爷~”望着爷爷那瘦骨如柴的身体,又联想起爸爸口中年轻时身强力壮的大汉爷爷,一个鲜明的对比啊!我张口结舌,感到一股泪涌又在眼眶里打转儿了,心里也酸溜溜,难过极了,也许女孩子就是这样多愁善感一些吧。“什么事啊?”耳边又传来了爷爷声如洪钟又坚定有力的话语。“我·····暂时保密。”我调皮的一笑。“小滑头!”爷爷温和地摸了摸我的头 。我跑出房间,拿了一个洗脚盆,放了点水,试了试温度,笨手笨脚地端起来,也许是因为水太重,我走起来简直像个摇摇摆摆的企鹅,还不小心摔了一跤,泼一地的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回到爷爷的房间,爷爷拍了拍我这只“落汤鸡”不禁哈哈大“又有什么鬼注意啦?咳,咳······”我知道爷爷的气管炎又犯了,喉咙里像个风箱,呼哧呼哧地响,便轻轻地拍 了拍爷爷那像弓似的背,有礼貌的说:“请。”爷爷瞪大了眼睛,愣了愣,我呢,将计就计,帮爷爷脱了那破烂不甚的布鞋,把他早已干燥的脚挪到盆里,搓了搓,又为爷爷敲了敲腿。这时,我偷偷地看了看爷爷,爷爷脸上笑开了花,意味深长地说:“长大啦!懂事啦!小宝贝亲一个!”我没有像往常一样推辞,而是轻轻地吻了吻爷爷的脸颊,爷爷也吻了吻我额头,顿时我心里像吃了蜜一般甜,一股温暖从心底发出,“我爱您,爷爷,我这辈子一定要对爷爷好!”我闭上眼睛许了个愿。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老人,我们应该去关心他们,尊重他们。在这重阳节里,我要祝他们身体健康,天天开心,晚年幸福!愿我祝福他们一生。

重阳节的作文700字 篇2

  在那之前,大队部老师让我们给四位老人准备一份礼物。这可愁坏我了,送什么好呢?买东西我又没钱,而且也显得不够真诚。做个贺卡?又显得太简单了。我正一筹莫展呢,老爸让我陪他看电影。“没空!”我没好气地说。看我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爸爸问清楚原因后,向我讲述了他们的事迹,提醒我可以发挥自己“手巧”的特长,想一想他们的事迹……

  靳月英奶奶曾经为解放军战士做鞋垫几千双,还是自购树苗,在荒山植树,营造“八一林”的植树英雄。捏个鞋垫?那也未免有点太可笑了,所以,我为靳月英奶奶做了一个绿茵茵的大树的彩泥作品,贴在了纸上,包上了胶布,做成了一个小小的立体卡片。

  李应喜爷爷从交警岗位退休后,坚持二十年在小学门口值勤,护送学生过马路,被誉为“校园守护神”,所以我想,我应该给李应喜爷爷做个一位爷爷领着一群孩子过马路的泥塑作品,可是那花的时间太长了,我时间不够啊!那怎么办呢?我冥思苦想着,嘴里念叨着“交警、马路、交警、马路……有了!”我忽然大叫一声,拿出彩泥,做了一个红绿灯。

  四位老人收礼物时候更让我开心:靳月英奶奶在收到礼物后,开心地一直抚摸着;刘厚忠爷爷收到礼物后,直夸我聪明;李应喜爷爷说要好好保存这份珍贵的回忆;而张振民爷爷看到礼物,笑的都合不拢嘴了,这时,我的心比掉进蜜罐子还要甜。

  四年级:张士卿

  重阳节那天,学校组织了大约二十名同学慰问了靳月英奶奶、李应喜爷爷、张振民爷爷和刘厚忠爷爷。

  对啊!我平常那么喜欢玩儿轻黏土,我可以给她们用轻黏土捏一个礼物啊!

  刘忠厚爷爷是自己筹钱购买电影设备,为山区孩子放电影六百多场,给山区孩子带来快乐的英雄。我们还一起去希望小学慰问过呢,所以刘爷爷的事迹我早就知道,而给他的礼物我也早就想好了,再也没有比一个电影胶片更适合刘爷爷的了!

  张振民爷爷的礼物连想也不用想,他是鹤壁市第一个注册慈善志愿者,募集爱心捐款三十多万元,牵头成立了二十个慈善志愿工作者,所以,就送爷爷一个爱心嘛!

  这是一份珍贵的回忆,我会好好保留。也希望礼物可以让四位老人记住我,和我的那一片心意。

重阳节的作文700字 篇3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在古代民间,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这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至于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诗人王维更留下千古传颂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时至今日,许多传统已经被商业化,失去了文化底蕴。往年的重阳,都没有放假,这个传统节日已经渐渐被人淡忘。只有退休的老人家,才可以在这个节日去登高应节,去缅怀故人。所以,渐渐地,重阳节演变成了老人节。我们七八十年代这一辈,除了生活的无奈,还剩下些什么?今年的重阳,同样由于工作的忙碌而不能陪伴父母。明年的重阳,又将会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