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资料:记叙文中考写作要求(2)

时间:2021-08-31

  四、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或事件的片段贯穿起来,让读者对事件的全貌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描写:对人物或事件、环境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议论:目的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内容的意义。

  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

  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

  例如:

  ①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记叙)

  ②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议论)

  ③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描写)

  ④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抒情)

  以上表达方式各有特点,但并非截然分开,互不相干,而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的。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当然主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得把握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由此才能准确理解人物思想行动的客观基础,从而体会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

  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人物描写的方法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肖像描写,它不只在于勾画出人物的外部面貌,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揭示人物的性格特性。如《老杨同志》中对老杨同志的描写,\"他头上箍着块白毛巾,身上是白小布衫深蓝裤,脚上穿着半旧的硬鞋至少也有二斤半重\",寥寥数笔勾画了一位朴素、和农民打成一片的农村干部形象。

  语言描写指人物\"对话\"或\"独白\"的描写。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描写最能表示人物的身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特点。如《范进中举》中对张乡绅的语言描写。范进中举后,他立即登门祝贺,称范进为\"世先生\",说\"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见范进家中贫寒,他又送钱,又赠房,范进再三推辞,他急了,说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这一句句话生动地表现了张乡绅拉拢新贵、老谋深算的特点。古人说:\"听其言、观其行\"。

  动作描写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我的老师》写蔡老师假装发怒,\"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这\"轻轻地\"\"敲\"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蔡老师爱学生,温柔慈爱的性格。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的描写。成功的心理描写能生动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对青年战士马玉祥的一段描写。面对烈火中的朝鲜儿童,他想:\"要是在祖国遇见这种情形,我能够进去,那么,在朝鲜我就可以不进去吗?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人民不是一样的吗?\"有关描写生动地表现了马玉祥把朝鲜人民视作自己祖国的亲人的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如《孔乙己》一文中酒客与掌柜的一段对话,\"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算他的账。\"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不仅侧面写出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腿的经过,为把情节推向高潮作了必要的铺垫,而且写出了对话人对孔乙己的冷漠态度,再一次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还写出了考中的丁举人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凶狠恶毒地摧残孔乙己的情景,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旧知识分子的摧残和毒害,控诉了吃人的封建社会的罪恶。

  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微末节所作的描写。如《同志的信任》中鲁迅先生打开方志敏同志托人捎带来的亲笔信和文稿的那段描述即是典型的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也缺不了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指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指对日、月、星辰、天气、自然风光等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的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起衬托中心意思的作用。如《七根火柴》开头对草地恶劣环境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无名战士及卢进勇为保存火柴,要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高尚品质,突出了全篇的中心。

  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描写。能揭示人物思想产生和导致事件结局的社会根源。如《孔乙己》对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不同人物的身份、穿着等的有关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交代了时代背景,暗示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先找出描写的句子,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代背景综合考虑。

  五、记叙文的词、句辨析

  记叙文中的关键性词语,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对这些词语要会辨析;同样,文中的那些肯定句或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长句与短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也要会辨析,特别是应研究一下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关于关键性词语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

  1.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如《七根火柴》苦恼有一句话:\"他(卢进勇)苦恼地叹了口气……咒骂着这鬼天气!\"联系特定语境,\"苦恼\"是因为掉队;\"咒骂\"表示他急于赶上部队的迫切心情。这里真实地刻画了一个革命战士急于归队的情感。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实在标致极了\"。这\"标致\"究竟是褒还是贬?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知作者决非赞赏清国留学生的风度,而是讥嘲其丑态。\"标致\"是反语。又如《我的老师》一文中\"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其句中的\"狡猾\"一词的意思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联系上下文显然不能这样理解,应理解为\"机灵,聪明\"。

  3.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运用,把握指代词的含义。这些也要会加以辨析。

  4.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如《故乡》\"我只觉得我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句中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苦闷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所在。我们说,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除了要注意上述问题外,还要从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分析、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