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写作素材:大师境界(10)

时间:2021-08-31

  汤一介:一介书生,一生如是

  汤一介先生的为人与治学,都受到父亲汤用彤先生的巨大影响。

  汤用彤生前是北大着名教授、学校校务委员会主席,也是中国现代哲学家、佛教史家,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之所以给汤一介取名为“一介”,正是取“一介书生”之意,希望他能坚守书斋,“视读书为本分”。

  先生曾回忆: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以及“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乐”的祖训,从父亲的文章中,我们能看到他的为人为学,立身处事之大端,且可看出他忧国忧民之胸怀。

  遵从父亲的教导,先生为学如此,为人如此,一生如是。

  李小文:一双布鞋,一点素心

  2015年1月1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病逝。李小文堪称我国遥感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专长于遥感基础理论研究,是Li-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成名作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在国内外遥感界享有盛誉。

  李小文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2014年4月他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做讲座时被拍的一张照片。照片里的老人一袭黑衣,瘦削的面庞上蓄着胡子,光脚穿着一双黑布鞋坐在讲台前,低头念着发言稿。

  李小文的一名博友说,李小文多少有些魏晋文人的风骨,而这种风骨,就是现在学术界缺少的真性情,是学者本分的回归和做学问应有的那种心态。

  【人物印象】

  大道至简,不管外界将李小文誉为低调质朴的“布鞋院士”,或是武功盖世的“扫地僧”,还是淡泊明志的“五柳先生”,他都没有觉得自己值得崇拜,而是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内心最在乎的事情上:这样的李小文,在如今不尽如人意的学术生态中显得弥足珍贵。  周有光:百岁老人,年轻的心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生于江苏常州,原?名周耀平,中国着名的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周有光”原为他的笔名,后来“有光”成为他的号。

  周有光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担任过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1955年,他的学术方向改变,1956年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

  在110岁虚岁生日之际,媒体的报道让更多人了解了周老的经历和贡献,为他祝寿的不仅有亲友和学界同仁,还有更多的普通网友。他却笑称:“上帝太忙,把我忘记了,将我遗忘在世上了,虽然我对个人生与死早已淡薄,但我所记忆的历史还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