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作文900字(2)

时间:2021-08-31

元宵节的作文900字 篇3

  粉嫩嫩,白亮亮的面被切成了许多小方块,整齐地摆放在案板上,旁边的瓷碗里,飘着一股芝麻香,一切都严阵以待……

  “包‘元宵’比赛现在开始!在所有面团用完后,谁的‘元宵’多,谁就获胜!”一旁的“观众主持人”——爸爸放开嗓子,高声喊道。

  面对那弱不禁风的面团,我竟不知所措,只听见心脏敲小鼓般的捶音。但是,见爷爷和妈妈的眉梢上都流露着志在必得的信心,双手已经灵巧自如地穿梭在面团里,便一咬牙,心想:事不容缓!开工吧!接着深吸一口气,抓准一个面团搓揉起来。

  谁知,那面团似乎和我结过仇,说什么都不肯听话,它的脚底像是涂了润滑油,直在我掌心打滑,险些滚落到地上。费了好大的力气,终于,一个珠圆玉润的“元宵”就完成了。刚准备往碗里丢,爷爷瞥了我一眼,不咸不淡地说了一句:“早着呢!还没好!芝麻你不包了?”

  “啊?”我一惊,脸“刷”一下红了,连忙“嗯、嗯”地应着,把手中的“半成品”用两个大拇指轻轻捏成了一个小碗,然后,舀了一大勺子的芝麻,一股脑儿灌进了面皮,连气都没喘一下,又像在捏包子一样,把芝麻封好,再次放到手心搓揉。

  一个“元宵”做好啦!我轻轻地把它放进了碗里。

  但是,我身旁的两位不愧是老将,已经开始着手第三个“元宵”了,眼睛都炯炯有神,紧盯着面团。

  妈妈开足了马力,铆足了劲儿,手指如影子一般在来回“飞动”,只能看见“元宵”越叠越高,堆成了小山。可是,天下永远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儿。突然,妈妈像被踩了尾巴的猫,“啊!”地高声尖叫,那声音,就像在走钢丝,颤得让人毛骨悚然。

  我探过去一看,那元宵就像嗷嗷待哺的孩童,嘤嘤地半张着嘴,几粒芝麻倾泻在外头。妈妈微微皱着眉,食指和拇指努力想把“裂品”捏合,可谁知,偏偏元宵是个倔强的料儿,刚捏好,只要再轻轻一搓,它就会“顽强”地显回原型。

  那边,爷爷处之泰然,他井井有条地搓着面团,不紧不慢地放着芝麻,一切平平稳稳,没有任何的意外。他用粗大又灵活的手指捏、揉、搓、打,眉宇一派安详,像久经战场的将军指挥军队从容淡定。

  眼看案板上的面团所剩无几,我的心骤然又绷得紧紧的:眼下是势均力敌,再不最后冲刺就来不急了!4个、3个、2个、1个!只剩下一个面团!爷爷已经慢了半拍,战场上只剩下我和妈妈,我比妈妈少了一个元宵,假如抢到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许,我就能“一步登天”。

  时间在流逝。我抢先一步,右手猛地一伸,指尖轻勾了下下,终于揪住了那根“救命稻草”,我赢了!心情在瞬间澎湃,指尖变得轻快,完美的结局,完美的收场。

  静静躺在碗里的元宵,“温和”极了,那颜色就像是清晨那第一缕阳光调成的人,分外可亲。

  在这圆流滚滚的身躯背后,元宵的热度已被闹开……

元宵节的作文900字 篇4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元宵,我的耳边不断响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表情,两眼笑得都快眯成一道细缝儿。

  晚上,我和姐姐买了许多烟花,一起来闹元宵。我们先点燃“手持瀑布”,我小心翼翼地拿着,因为我从来没有放过“手持瀑布”这种烟花,尽管姐姐一直劝我别怕,但我的心一直怦怦地跳个不停。“手持烟花”开始出花了!朵朵烟花就像天上飘着数不清的片片雪花,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又好像天上一闪一闪的小星星,还像淅淅沥沥地毛毛细雨,“手持瀑布”放出的烟花是那样的多,那样的长,那样的美,难怪商家取名叫“手持瀑布”呢!可是“手持瀑布”很快就用完了。我们又开始玩“地妞炮”,姐姐点燃后,“地牛炮”飞快地转起来,飞出来的烟花又圆又小,我想:“圆”和“小”合起来叫,不正是“元宵”两字的谐音吗?不知道是不是设计者专门这样做得,还是碰巧?

  我们放完了自己买得烟花,觉得还不够过瘾,于是,我们直奔姑奶家看放烟花。到了姑奶家,她家已经摆好烟花,正等着我们呢。开始放烟花了,只见先是冒着小火星,马上,变成了白色菊花的样子,中间还不停的闪动着绿色的小点,然后,越来越高,越来越高,忽然,全体腾空而起,速变成了一片璀璨的降落伞,时不时冒出许多星星点点,有黄的、蓝的、绿的......五颜六色,从天而降,真是壮观极了,漂亮极了!随后,我们几个小孩又玩起了“七彩电火花”,一点燃,“七彩电火花”就发出了“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形状像飞溅起来的小水滴,四处乱飞。我一手拿着一个,高兴的跳起舞来,还不停地在空中写着“元宵快乐”这几个字,沉醉在一片美好之中。好像连院里的几只小狗也被这美丽的场面所吸引,再也不像平常那样汪汪直叫,而是一直盯着美丽的烟花。

  这个元宵我们可是闹得够开心的,这一天,我可真高兴啊!

  在去俱乐部广场的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把我和妈妈淹没了。大路两边高高地挂起一串串的红灯笼,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广场上真是人山人海,主席台上锣鼓声阵阵,俱乐部正门上方是“开泰三羊留吉去,闹春灵猴送福来”的春联,正中挂着金猴托“福”。广场东半边是小朋友们表演的歌舞,西半边老年人正在扭秧歌,小朋友们的精彩表演赢得片片掌声,老爷爷老奶奶夸张幽默的动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看得正入迷,忽然一道雪亮的瀑布从天而降,原来是广场上空倒挂的烟花被点燃了,接着地上的火树也开出了五彩夺目的花。半空中是“银河落九天”,地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真好比人间仙境一样!忽然不远处又传来“咚”的一声巨响,一个礼花腾空而起,在空中绽放开一大朵五颜六色的花,哇,真是太美了!礼花弹一个接一个地飞上天,又在天空中变幻成各种形状:有的是杨柳垂下万丝绦,有的是蝴蝶振翅翩翩舞,更奇妙的是有的礼花弹在空中变出了一串串红灯笼,然后随风飘飘悠悠飞向远方。

元宵节的作文900字 篇5

  经历一百多年来欧风美雨的冲刷,中国传统节日受到很大侵蚀,元宵节也不例外。在当代的一些大都市,元宵节民俗似乎只剩下吃汤圆了。这是忙碌的都市人的悲哀,因为在相对悠闲的小城市和乡村,元宵节仍然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节日。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元宵节允许民众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一些年轻人乘机会见意中人。正如辛弃疾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

  元宵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元宵张灯最初是出于客观需要,晚上活动必须照明。后来张灯又是为了游玩欣赏。可是,它还具有更深一层的意义:祈求生育。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钉,也谐音“丁”。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清代成都有元宵夜偷取供在神龛上的汤圆以求得子的习俗。清代湖北安陆一带百姓互相赠送元宵,其中有大如鹅蛋的元宵,妇女观察煮这种元宵的火候来占卜生育。

  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这种解释多少有点凡庸,但是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

  元宵节在古人的不断创造中发展而来,也必将在现代人的再创造中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