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作文1000字(2)

时间:2021-08-31

元宵节的作文1000字 篇3

  今天是元宵节,一大早我就和爸爸妈妈说好了晚上去看烟花,焰火太美了,真不知道叔叔们是怎么做出来的,听爸爸说焰火的花药里掺杂了好多种金属,具体的原理我上高中后就会明白的。看来学习知识是多么的重要了,生活中到处都是知识啊!我喜欢焰火,因为它美得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五彩斑斓,多姿多彩。

  一整天天都阴沉沉的,似乎谁惹老天生气似的,北风呼呼的刮着,不时卷起地上的树叶,难道天上也有小羊要吃草吗?窗户缝里偶尔透过来的冷风在提醒我:门外很冷。我不由得缩了一下头,还是在房子里玩吧。可是当我目光转向绿地里仍顽强生长着的三叶草时,我感到爸爸对我说过“世上没有绝对的事”真的太对啦,在这一片肃杀的冬天有这么一丝绿意不正说明这么一个道理吗?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成绩差就气馁,什么都是在不停的转换的。看———还有有几只小鸟,它们是在忙着给它们的孩子寻找食物吧?

  不觉白天就过去了,天慢慢暗了下来,赶紧吃饭,吃的元宵,远没想象中好吃,急着看烟花呢,凑合着吃吧……我催着爸爸赶紧出门,因为我听见外面嘭嘭的响声了。我拿上我的烟花,和爸爸就往外走,刚打开门,呼———寒风夹杂着雪花扑了我俩一身,只顾在屋子里玩啦,没想到雪下起来啦,鹅毛似的雪片被狂风吹的团团打转,不时的往我的脖子里钻,地上已是白茫茫的一片了,雪———下的可真快。可是我反而更兴奋了,因为我喜欢雪,不管多么疯狂的暴雪我都喜欢。可是爸爸说雪太大太冷不要出去了,等雪小了再出去 玩吧,我就先在院子里放了我的烟花,太没劲了,不刺激。我就盼着雪赶快停下来,可是雪分明就没停的意思,纷纷扬扬的下个没够,雪还会停吗?别耽误了我看焰火啊!眼看着连树木也戴上了白色的大帽子,大地上渐渐也见不到其他的颜色啦,放烟花的声音虽然比往年的稀少,可也渐渐的多了,远远地也能看见美丽的烟花在漫天的风雪中开得更绚烂了。我们决定戴上帽子出去看一会儿,刚出门就被灌了一脖子雪花,吸了几口凉气,感觉很刺激,路上不滑,脚印很少,雪把漆黑的夜晚映射得很亮,漫天的风雪像发疯的魔鬼在疯狂的飞舞,偶尔有些雪花钻进我的脖子里,可这并不影响我看花的热情。

  大街上行人稀少,偶尔有几个人匆匆走过,看样子不像是专门看花的。我左右看了看,人少放花的也少,多少有些失望,只能偶尔看到远处有几束腾空而起的烟花,稀稀落落的不成气氛。继续往东走,渐渐有几个人了,还有拿着花的,好啊!出来的人也越来越多,尽管北风夹杂着雪花把人们吹的频频转头。烟花升起来了,一束、两束……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烟花在风雪的映衬下显得特别美丽———天女散花,对,这就是天女散花。半空中的雪花在烟花的照耀下格外漂亮,真是雪花与烟花共舞,炮声与风声齐鸣。连爸爸也说从没见过如此美好的景色,是啊,能有几个元宵雪夜啊!我觉得我很幸运,你说呢?雪依然很猛,放花的明显比去年少得多,可能在这样的元宵雪夜观花心里真的很幸福,这不爸爸喊我我都不想回家呢!看———远处的雪花被风吹成了一团儿,它们也在庆祝节日吗?

  风雪激荡扑向我的脸,眯上眼———遐想:与风雪烟花飘荡———蓝天———寻月……

元宵节的作文1000字 篇4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 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 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 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元宵节的作文1000字 篇5

  我很怀念小时候闹元宵的时光。家乡有句俗话,“正月十五闹元宵”,这元宵节就是要热闹。

  元宵节闹花灯。孩童最高兴的事就是吃过晚饭后提着花灯找自己的小伙伴。二十年前经济条件都不好,所谓的花灯,大多不过是自己用酒盒子制作的,挖成各种形状的空洞,用透明的带有图案的塑料纸贴上,再用泡沫凿个洞安装蜡烛,当做底座,用一根绳子穿上,找根木棍做把手,就是一盏灯笼,能够玩上一个晚上。那时候也有塑料的成品灯笼,但是我觉得暗淡,不喜欢。最豪华的就是装电池的现代花灯,有的还带有音乐,比较流行的是《渴望》的主题曲。那会儿电视剧《渴望》热播,贤惠善良的刘慧芳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如果有谁提着这样的花灯在村里谝,其他人都会投以羡慕的目光。这可是最高级的玩意儿了!

  对于元宵节吃元宵的记忆我倒是很模糊,因为我向来不爱吃那东西,甜的腻人,我不喜甜食。但是元宵节那天家家户户都会蒸干菜包子,有干荠菜,有干豆角,用肉和馅,出锅后特别香。干菜本身蕴含的菜香和肉的腻人的香正好中和,相得益彰。那天的包子也不是圆形,而是半月形的,就像是大号的饺子,家乡叫“角子”。这种习俗从何而起,有何寓意,我倒从来不得而知,老年人也说不出为什么,只说是老辈儿传下来的。

  在蒸包子的同时会蒸面灯。十二个或者六个,分别象征一年和半年。面灯必须用没有发酵的面制作,否则无法成型。面团抟成品茗杯的形状,边缘还捏一圈花边儿。出锅后,老人会看看灯的情况,如果哪盏面灯有水,说明哪个月会有降水。用火柴或者牙签做灯芯,一头缠上棉花,栽在灯里,倒上油,就可以点了。如果家里有人属龙或者属蛇,还要蒸相应数目的龙灯。家乡人认为蛇是“小龙”。这个习俗我也不知其寓意。点着的面灯要拿到每个房间去照照,犄角旮旯都要晃一遍,说是这样家里不闹蚰蜒。等到面灯油尽灯枯,看看灯芯爆裂的形状,家乡人据此会得出今年丰收的是大豆高粱,还是小麦。我那时便不以为然,直呼迷信。是迷信吗?与其说是迷信,倒不如说是庄稼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期待。

  今年,我家元宵节也蒸了六个面灯,奶奶去世后,时隔多年,再次见到面灯。家乡有个风俗,家里有人去世,三年内不能蒸面灯,但是别人送的可以点。今年有些新奇,却没有了点灯的童心,更没有兴趣看油尽灯枯后灯芯的形状。村民多是如此。如今没有多少人种庄稼了,村里的田地也都被承包了,还有的被开发成了小区和公园以及广场。城镇化的速度非常惊人,每年回家都会感到一丝陌生。小孩子倒是还有提花灯的,但是绝对看不到一个孩子提着自制灯笼,都是电子的。现在的孩子,保不齐都不会自己做。一零后这一代完全是在电子产品的陪同下成长的,他们没有体会过乡村生活的童趣,也没有机会。

  元宵节那晚,烟花灿烂,一盏盏孔明灯,载满人的愿望,慢慢悠悠飞向辽阔久远的夜空。那一晚,很多人都在观赏绚丽的烟花。我在房顶,仰望夜空,一轮明月照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