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议论文:语文的历史使命(5)

时间:2021-08-31

  转回语文教学。自确定白话文为主体后,现行语文教育正式登上语文课堂,传统文化丧失了传承的主阵地。我曾经评论过,这种改变是缺乏冷静、理智、慎重的:一没有历史先例,二没有理论依据,三没有实践证明。(《再谈回归传统》光明日报2009年2月9日) 新式语文教育是在这“三无”情况下登上历史舞台,近百年的事实证明,它造成了始料不及的后果:既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失去了道德文明的传承。

  重振“传道”传统,唤回中华文明,同时吸收外来文明,是语文新的历史使命

  解放后广民众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经过大规模坚持不懈的扫盲,普及教育,直到今天,文盲率已降到4.08(国家统计局)。汉字简化、推行汉语拼音和推广普通话这三大方面成果更是明显,泽惠天下。中国古代戏剧、中医中药等也在极力振兴之中。唯独语文教学是例外。语文教育面对的现状是:从建国后算起,三代(如果20年为一代)中国人没有接受过传统文化系统的熏陶。语文教育培养的是一代一代不懂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人,实在是荒唐!现在上从国家领导下至芸芸众生,都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文教界官员也无例外,这一改变,是举国上下无论前辈哲人还是后辈贤达都未曾预料到的“去中国化”,中国人失去了自己文化的底气,中华民族被推到失去民族文化灵魂的悬崖。

  传统文化不传,导致五千年文明不彰。建国三十年,传统文化一再遭受批判厄运;改革三十年,全民抛进商海,各方争利,信仰缺失,价值观混乱,礼义廉耻,仁义忠孝这些支撑民族的道德基石再次被冷落、被抛弃,金钱崇拜、唯利是图成了流行的人生哲学,由此滋生损公肥私、一一、杀人抢劫,卖淫贩婴、奸伪欺诈,社会的“溃烂面”呈弥漫性扩散。为非作歹演绎着它的丰富性、离奇性、创新性。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道德精神层面迅速沦落。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向心力、凝聚力严重衰减,声势浩大的移民潮即为一证。眼下的中国,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普遍改善,移民浪潮却愈发趋高。仅仅三十多年,移民海外的中国人已经超过600万;有三类移民特别引人关注,一是先富者,仅2010年中国资产过亿的人中,27%已经移民,47%正考虑移民,。二是学界精英,以清华北大为例,自1985年来清华高科技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大是76%(《中国青年报》2012年3月28日)三是演艺界精英,大量的著名演员、运动员、文化工作者移民海外。移民成潮而不退,原因是多元的,但不得不承认这与一个国家的教育有关。上世纪二十年代,章太炎的《救学弊论》中指出:时下青年学子“喜纷华”、“求报偿”、“趋于赢利”、“惰游”、“崇洋”等低俗道德的形成,实与学校的教育方针和方法弊端有很大关系。他忧心忡忡说:“吾所忧者不止于庸行,惧国性亦自此灭也”。清末民初就倡导的改造国民性,现在又成了空前紧迫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