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感想议论文(2)

时间:2021-08-31

  在后期的教学经验交流的过程中,我认真听取了其他老师的见解。讨论的问题有:如何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如何处理课堂中的插嘴现象,如何对待积极回答问题却缺乏思考的学生等,同行们积极的发言,氛围一度达到高潮。

  而我认为高效的课堂应该是探究的课堂,是能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且全面协调的发展。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创情设境,激发兴趣。营造学习气氛,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适当引入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表演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一次听课经历。

  那位老师当时讲授的是《送东阳马生序》,文章讲述的是作者宋濂在求学阶段的艰辛以及自己的坚韧,希望借此来勉励马生。本来学生对这种略显苦情的文章就不怎么感冒,更何况是一篇读来又如此拗口的文言文呢?然而,这节课却得到了极为生动地演绎。因为在教学活动中,她添设了一个小组表演的情节。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年幼时和成年以后的宋濂的生活及学习情况。当旁白读到“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小宋濂”便哆哆嗦嗦的表演,拿来砚台,双手来回搓着以取暖,努力磨墨来写字。同学们就能在这种表演中感知到幼年时的宋濂生活条件多么艰苦,求学意志又是多么坚定。当旁白读到文中对应的成年以后的内容时,提到了“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在表演时,教师着重强调了“负”和“曳”的解释并纠正了表演中的错误之处,在眼前画面的影响下,学生能深切记忆重点字词,并感知作者的艰辛。表演的高潮部分则出现在了文中使用对比手法以突出宋濂专注学习的部分。当“同舍生”以一袭华衣傲然登场时,身着“敝衣旧袍”的宋濂则气定神闲的手捧诗书,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与满足。画面反差如此之大,让学生们对于作者、对于文章主旨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被作者那种一心学习心无杂念的精神所感染。拉近了与作者心灵之间的距离。  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氛围良好,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并且,把重点字词的解释融入表演之中,能够加深了学生对字词的印象。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特点,挖掘能够调动学生兴趣的点,适当提供表演这种能让学生亲身参与的机会,以拉近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达到活跃课堂的效果。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绝非一日之功,我们只不过是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摸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