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转型浅议论文

时间:2021-08-31

  摘要: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进行现代化转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目标理想化、过程知性化、方法说教化的情况。通过指导受教育者认真做人、踏实做事、灵活处事实现由“成圣”到“成人”的目标转向;通过立足完整生活、体验现实生活、构建可能生活实现由知识到生活的过程转向;通过树立导育意识、形成导育能力、提高导育水平实现由说教到重导育的方法转向。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传统;转型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一)教育目标理想化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将目标设定得过于高大、理想,渴望将学生培养成毫不利己、专门利他的“圣人”,从而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人之为人最基本的品德培养。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计划经济时期更是将大公无私、公而忘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高大全空,过于理想化,脱离了学生的发展实际。无论是对天真的小学生,还是懵懂的中学生,抑或是日渐成熟的大学生,不分层次,不分水平,都提出相同的要求,必然会忽视做人基本道德的教育,造成教育对象满口仁义道德,而实际行动却背离基本的道德标准的现象。

  (二)教育过程知性化

  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到柏拉图的“道德即规范性的知识”,都将道德列为一种知识,由此产生知性德育。知性德育过于偏重道德知识的授受,将培养“知识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知性德育很少涉及生活,仅就概念、原则进行教学,忽视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的脱节,以致不能从教育对象的生活和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学生构建科学、健康的生活。同时,知性德育也忽视了道德情感的培养,造成了知识与情感的分离,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无法在书面考试中准确地体现出来,道德情感的丰富也不能增加受教育者的道德分数,这就导致受教育者情感的缺失,成为有知无情的人。

  (三)教育方法说教化

  所谓的“教”就是将知识或技能传给他人,此观念普遍存在于智育与德育中,然而以现代教育观点来看,这种观念明显混淆了德育与智育的根本,智育突出知识、技能的传授以及对受教育者能力的培养,而德育最根本的使命是树人、育人、使人为人,使受教育者成人要比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复杂得多。“教”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均强调将知识或技能口口相传于他人,即通过教育者的口头讲解、阐述,使知识为受教育者所理解、记忆,然后在受教育者的大脑中形成相应的知识系统。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类道德知识并非全部具有传递性,有些知识甚至不可能通过口授的方式帮助受教育者掌握和获得,因此,单纯的“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