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扬州小巷的作文(2)

时间:2021-08-31

  第二篇:扬州小巷

  扬州曾经有“巷城”之称。这是形容她的古街深巷多而且密,狭而且长,整座城市仿佛是由无数巷子织成的一样。经过历史的风风雨雨,昔日的街巷有许多消失了,还有一些却留存至今,成为古城扬州昔日风貌的可贵见证。徜徉在这些石板和乱砖铺成的路上,两侧是历尽沧桑的旧门楼或参差高下的马头墙,你好像穿越时空回到了扬州的过去。

  对于扬州的古城景致,当年郑板桥曾用“绿杨深巷,人倚朱门”的洗练词句加以形容。婆娑的杨柳,曲折的巷陌,窈窕的佳人,朱红的大门,构成一幅古代广陵风情图。

  如今的扬州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古城区里不难寻找到旧时的踪影,这在全国许多城市进行无序、短视甚至是野蛮的所谓“建设”的时候,尤其显得可贵。这几年,扬州正在规划开发历史街区游览线,先期开发的是东关街和东圈门一带。这里有个园、逸圃、壶园、准提寺、武当行宫、青溪旧屋、汪氏小苑等等古迹或遗址,可以供人流连。但是,除此之外,扬州值得探访的古街深巷还有很多。它们散落在扬州古城的角角落落,令人不禁产生“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感慨。

  如果到扬州访古,南河下古街是不能不去的。南河下在扬州城南,运河北岸,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古街。几百年前,这里因为盐商聚居,人气旺盛,朱门华屋,鳞次栉比。现在虽然失去了往日的喧闹,却还留下许多恢宏的老房子。假如你从西向东走,会看到一连串饱经沧桑的古建筑。最西头有湖北会馆,它的大厅以粗大的梁柱闻名,现在默默地伫立在街北,成了居民聚居的地方。湖北会馆的东邻,是清末民初扬州大盐商汪鲁门的宅第。这座豪华宅第前后九进,是扬州现存规模最大的盐商旧居。汪氏宅第雕刻精美,楼廊相连,完全是徽派风格。盐商汪氏原籍安徽,所以建筑中的布局和装饰无一不是徽州做派。再向东去是廖氏盐商的故居,水磨砖的高大门楼巍然耸立,一看便知当年的富有。廖家老房子由若干进组成。不久前,在老屋天花板上发现几块清代或民国时代的匾额,竟然还完整地悬挂在梁上,给这座故宅增添了几分神秘。湖南会馆在廖家故宅之东,八字形的雕花门楼临街而立,气派非凡。当年湖南商人出入于此,把三湘风雷裹挟至江南,又把广陵绝唱传播到洞庭。太平天国战争期间,两江总督曾国藩阅兵扬州,就下榻在南河下的这座湖南会馆里,后来扬州人还建“曾公祠”祭祀他,祠今仍在。再往东行,临街还有安徽会馆、江西会馆的遗址。虽然只剩下一些断壁残垣,也能让人想像当年这条古街上车马如龙、衣冠接踵的繁忙景象。

  在南河下的东面,有一条残缺的古街,在历史上名声却很响,这就是康山街。街因明代状元康海曾经居住于此而得名,清代则是“以布衣上交天子”的扬州盐商巨子江春的家园。当年乾隆皇帝南巡扬州,多次驾临康山草堂游览,并写下“御诗”数首。现在的康山街只剩下一段,但是依然保留着卢氏盐商豪宅、盐宗庙和曾公祠等古迹,足资游人凭吊。卢氏豪宅、盐宗庙和曾公祠现在都已经得到完美的修复,成为康山街上熠熠生辉的明珠。

  在南河下的北面,还有一条古街,叫做引市街。在扬州盐务发达的时代,这里曾经是各地商人买卖“盐引”(行盐票据)的地方,犹如今日的金融一条街或股票市场。这里每时每刻进行的交易行情,遥遥影响着皖、鄂、湘、赣等省食盐价格的起伏涨落。在引市街,有两处地方不能不看。一是有处弄堂,称为“巴总门”,乃是清代著名徽州望族巴氏聚居的地方。巴氏在扬州经营盐业,是当时豪富之一,同时又深通儒学。清代知名书法家巴慰祖,就是在扬州巴总门成名的,现在徽州歙县鱼梁街也有巴氏的故居,艺术史家可以藉此寻觅一位清代名书法家的踪迹。在引市街的一条深巷里,有一座古刹名叫祗陀林,也不能不访。这是一座规模不大的尼姑庵,为民国初年扬州督军徐宝夫人孙阆仙在徐宝山被炸死之后,舍宅为庵的。徐宝山由盐枭而官僚,而督军,而遭革命党暗杀,其家人又因此而遁入空门,这里的戏剧性变化似乎暗示着人生的某种宿命与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