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2

  一、关于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的第四课时“8加几的进位加法”。

  2.教材简析:20 以内进位加法中“8加几”,是在9加几进位加基础上学习的,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加法计算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教材以“有几棵树”为主题图,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加法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计算方法,然后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凑十”的计算方法。

  3.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8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8加几的加法,进一步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

  (2)能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3)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

  依据新的教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利用精美的课件为学生展现带有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在多种方法中发现比较简便的方法,即:“拆小数,凑大数”。

三、关于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

  3.通过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关于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出示种树图,引出课题“有几棵树”。

  (二)探究新知,构建方法。

  1.理解图意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算法。

  3.汇报,集体交流。

  4.小结计算方法,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简便的方法。

  这一环节,是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进位加法的基本思路。

  (三)教学效果测试,巩固算法。

  (四)归纳小结。

  (五)作业布置。

  总之,由于本节课内容多,忙于完成教学任务,给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动手操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说课稿 篇3

  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强,寓意深刻,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两个罐子的故事。铁罐自以为坚硬,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它。而陶罐却没有与它计较,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而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待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二是继续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能够依据新课程理念,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并把学生的发展做为课堂追求的目标。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小组合作学习。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

  2、不要以己之长比别人之短,我们要多看别人的长处的道理。

  《陶罐和铁罐》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从而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四大板块: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 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三) 深入文本,研究感悟;

  (四)表达感受,深化感悟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

四、教法

  1.指导观察法

  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

  2.表演教学法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表演读,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

  3.鼓励欣赏法

  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五、学法

  1.合作学习法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想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2.美读训练法

  以“看”“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地提高、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假如你有一个陶罐和一个铁罐,你喜欢谁?为什么?从学生的发言中总结出他们俩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

  第二板块: 进入文本,品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