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作文选择心不由己和作文内容言不由心的原因(2)

时间:2021-08-31

  再说学生的作文内容言不由心。

  教师在审阅作文时,对立意好的文章便格外垂青。学生从作文知识中也得知立意的重要意义。但是老师眼中的立意和学生笔下的立意往往有些差异,前者侧重主题的统帅作用,后者侧重主题的政治意义。学生看清题目之后,就“意在笔先”,决定提炼一个什么样的主题了。主题的确立,只有一条途径可走,毛主席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高尔基也曾经说过:“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这就有力地证明了社会实践是主题来源的唯一途径。学生在根据命题暗示而提炼主题时,有两种可能:一种,提炼出来的主题是对社会实践的理性认识后的结果;另一种,提炼出来的主题不是对社会实践的理性认识的结果。前者叫做主题明确,后者叫做主题模糊。主题模糊的人,本来就把生活和认识分了家,因此,他在行文过程中,对题材就无所谓“驯,无所谓不“驯,只凭主观推测,把母猪写成了大象,还自以为想像大胆。这类产品,无论怎样精雕细刻,也只能立于“伪劣”之列。例如,有个高一学生写“我的父亲”这个文题时,把父子关系写得似亲非故,似友亦敌,叫人啼笑皆非。后来我才得知他从小没了父亲,从未受过父爱与父教,通篇题材都是根据“严父慈母”这个词“想”出来的。他认为父“严”必定和母“慈”相对,母亲的慈爱与宽容必定和父亲的冷漠与严肃相对,但自己与父亲毕竟血脉相连,父子的感情也应是天生的,和朋友那种后天性的友情有区别。从这种认识出发造材料,哪能不令人啼笑皆非?主题明确的人,作文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照着自己的社会实践和对社会实践的理性认识去写,好的作文都是出自这些人之手;另一种是放弃“生活暗示给他的思想”不用,偏要写些对社会实践缺乏理性认识的东西,这类作文也往往掩盖不了捏造题材的假相。例如,有一篇“我的理想”(高三作文),一个学生写道:“我将来一定能够征服太空。”我知道这个学生的理想并不想做太空飞行员,他成绩平常,只想考个技校,学一门实用技术,做个普通劳动者。但作文中,却写了一件和自己的实际理想毫无关联的事件,也将实践和认识分了家。结果形式虽华丽,“理想”却如太空人一样缥缈超脱,找不到“我”了。其实,做个普通劳动者的理想并不差,后来我问他为何不实写,他说,怕立意平淡,没多大意思。一个“怕”字,就道出了写假的缘由,也表明了学生对“立意”的曲解。或因没有生活和对生活的感知,矫情做作,或求立意深远,不表真情,是作文内容言不由心的原因之一。这类作文,假话连篇。

  "

  文题摆在面前,主题含在心中,材料还要到记忆的仓库中去寻找、选择。穷家还有三担家什,一个仓库可供选择的材料又何止“三担”?究竟选些什么材料放到文章中去才好呢?总不可能把所有的凡能为中心服务的材料都写进去吧?同类题材的再选中,学生决定取舍的因素很多,主要是价值取向因素和信心因素。学生对题材的价值的认识往往受到语文课的德育教育的影响,认为好的主题,就是要好的材料来表现,好的材料才能载现好的主题,产生诸如此类的肤浅认识。究竟什么材料是好材料,却不能从范例中获得启发,只从题材的表层意义去推断,黄金要比木头贵重,列宁咳嗽一声,比班长说一箩筐还有威力。这就是学生作文时选材的价值取向。从这种价值观出发,作文者在选材时,往往“登泰山而小鲁”,见磐石而不见金沙。写入作文中,便非国家级大事不举,非伟大名人的言论不引,一心用这种大套子做成的气球,把主题高飞到天上去,还自以为中心明确,材料典型,说服力强大。比如,我让高三同学写了一篇关于捐助“希望工程”的“爱的奉献”的命题作文。写这个文题,本来可以把同学们捐赠钱物的具体事迹写一写,把自己对此活动的认识表一表,凭借高三的写作功底,完全可以写出一篇感人的作文来。可是,多数学生写的却是从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中了解到的事例,并加上评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题材之大,引用之多,大出我的所料。这种价值取向偏差太大,偏离了自己的生活和体验,妄求有得,其实是失。学生在选材时,还存在着有没有自信心的问题。从中学所学的范文来看,主题有大小之分,题材也有大小之分,一般说,多大的题材,就表现多大的主题,要表现大的主题,就要把选材的品位提高,只有把握好了尺度,小题材才可以表现大主题。 学生在作文中,对大的题材较有信心,对小的题材普遍缺乏信心。虽然以小见大的方式,课堂上讲过不少的例子和理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却生怕把握不装斜的尺码,流于庸俗,载不住主题,得不到高分。这不仅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而且对小的题材也缺乏信心。与其没有信心冒险运用同样没有信心的小材料来“见大”中心,不如写那些自己虽不熟知却有典型意义又保险值高的大材料来“放大”中心。学生出于这样的价值取向和信心不足两种原因,作文中,便尽写些大事件,大人物,大道理,而对这些大事件的背景,大人物的思想,大道理的内涵又缺乏应有的了解和分析,夸夸其谈,惑人耳目,是作文内容言不由心的原因之二。这类作文,大话连篇。

  由于观点和选材被命题严格限制,或者由于对所选素材缺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因此,学生作文时不是束手缚脚,言而无物,便是蜻蜓点水,言不及义。下面举一个“好”的例子来作些简短的分析。

  我总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不虚伪的,所不同的只是虚伪的程度而已。不知是从什么时候起,童年时的那份纯真已离我而去,随之而来的却是虚伪。如对我认识的一个人(此句有语病,引者注),明明这件事她做得不好,我却会碍于我们之间的情面而硬是说:“这件事她做得多么好!”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好在我严于自剖,勇于改正错误,所以我也有不少知心朋友。虽然如此,虚伪,它还是或多或少淹没了真正的自我。以后,我一定要努力改掉,寻回我失去的那份纯真,以获得更多的朋友。

  这段话抄自《语文月刊》1995年第5期总158期“习作园地”郭丹珍的《虚伪·骄傲·勤奋——说说我自己》。全文五段,结构是总分总式;中间三个分论点,布局是并列式。所摘是第二段,即第一个分论点,说“虚伪”。文末有荐评:“……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学生佳作。”这是一个言过其实的评语。只要稍一细心,就不难发现摘出来的这个分论点,空洞得几乎无物。所引段首一句,初看像是分论点,看完全段之后,才发现它不是分论点(第二句才是),只是一个又空又大的帽子而已。再总观全段,段中所写的“虚伪淹没了自我”,例证实在太少,而至于后来“努力改掉,寻回纯真”之语,找遍全段以至全文,也看不到究竟怎样“改”,哪里“寻”的实际内容。这些内容恰恰是该文最具说服力的,竟然避而不谈了!对“严于自剖”,也只是轻描淡写一笔而已。这样以说教代行动,以口号代真情,叫人如何认识“我自己”?“说虚伪”的分论点,接近一只空壳。这类作文(不单指以上所引的“说虚伪”)只涉及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未显示对生活较深层次的感知和思辨,光有中心突出于前,而无论据陈述于后,可以说是隔靴搔痒,理不服人。还有更严重的,甚至脱离思想实际,无的放矢,空发感叹,滥发议论,无一可龋有熟练的写作技巧,却无“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只好“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在形式上下功夫,在技巧里转陀螺,做一篇漂亮的文字游戏。这是作文内容言不由心的原因之三。 这类作文,空话连篇。

  作文内容假大空,既是高年级的流行感冒,也是低年级的小儿鼻涕。可是,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又总觉得年级越高,说假话、大话、空话的现象就有越严重的趋势。其实,这是由于教师注意心理发生了迁移。对低年级的作文,教师注意的侧重点是形式上的优缺点,如语句是否通顺,前后是否照应等等。对高年级的作文,由于高年级已习熟许多技巧,形式上的缺点已不常见,教师注意的侧重点便转到内容上来了。这种注意迁移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也反映了教师对作文教学的某些困惑。总之,作文内容假大空,是中学作文的一种综合症,病根就是缺乏生活真知,言不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