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案

时间:2021-08-31

小学美术教案合集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美术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美术教案 篇1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验各种材料的不同效果。

  2、引导学生尝试用线材表现烟花。

  3、指导学生学会安全的使用剪刀等工具。

2.教材简析: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放烟花的情形,引领学生尝试运用各种材料来表现烟花,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1、点、线、面的应用。2、尝试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烟花。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一张大纸、水彩笔、油画棒、彩色铅笔、水彩等。学生准备作业纸、水彩笔、油画棒等。

4.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哪儿见过烟花,都有什么样子的。

  2、引导学生回忆烟花是如何升空的,用手势表演一下烟花。(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烟花升空后是从中间向外放射)

二、掌握、创作阶段;

  1、观察书上烟花的照片,说说它们的形状象什么?

  2、请几位同学到前面的大纸上,用油画棒或水彩笔画画烟花。其他同学在自己桌子上用水彩笔或彩线摆出烟花的形状。

  3、烟花的形状丰富多变,要如何变?教师在学生画的烟花上进行再创作,有的加粗,有的线加长,有的线弯曲,线一多一密就成了面,让学生领悟点、线、面的大小、长短、粗细等可以让烟花的形状发生各种变化。

  4、教师将五、六支彩色铅笔绑在一起花烟花,出现一种五彩斑斓的效果。鼓励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表现特殊的绘画效果,如:在彩纸上画,用深色油画棒涂满底色后再用硬物刮画等。

  5、每两个人合作完成一幅作品,要求设计的烟花与众不同,可添加上人物、建筑物,增加节日的气氛。

  作业完成后,贴在教室的墙上,互相评价、欣赏。

  课后思考:除了绘画,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来表现烟花?

  6.课前准备:

  教师:各种材料粘贴的烟花的作品。

  学生:彩纸、绒线、塑料绳、纸搓绳、扣子、种子等,剪刀、胶水、色彩工具。

  7.课堂教学

  一、引导阶段:

  1、出示用彩色绒线粘贴而成的烟花的画,引导学生体会其美感。

  2、请每一位带了绒线的同学剪下一小段来送给老师,教师将其剪成一样长短,贴在蓝色的纸上做成漂亮的烟花。(这其实是演示粘贴烟花的步骤。)

  3、欣赏教师带来的作品,请学生说说都有哪些不同材料制作的烟花。

  二、发展阶段;

  1、引导学生说说还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制作烟花?

  2、将学生发现的可以制作烟花的材料归一下类,如:

  线状的:绒线、塑料绳、纸搓绳等。

  点状的:扣子、种子等。

  面状的:彩纸等。

  3、引导学生将彩纸剪成条或撕成小片,体会通过加工可以改造材料的性质。

  4、举一反三:还有哪些材料即可以是线状的又可以是点状或面状的?

三、实践阶段:两人合作,涂色做底或用彩纸做底子,用不同材料制作各种烟花。

 四、收拾整理: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保持环境卫生。

  课后拓展:请同学们思考,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材料可以来制作烟花。

  札记:在制作烟花时,有一位同学用橡皮泥搓出了条和点来利用橡皮泥本身的粘性粘在本子上;还有一位同学将一张宽纸条一头搓起,使其成为由线状渐变为面状的材料,组成的烟花独具特色。我对学生的创造性感到惊讶,也深感自豪。同时反思自己:在设计教案时是不是太小看这些学生了?有没有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呢?

小学美术教案 篇2

  知识要素

  色块之间的搭配

技能要求:

  色块的拼贴组合

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表现生活环境中的人物,体验形式美感

  实践与创造:通过五官和动态来表现人物的神态与心情

  欣赏与评议:相互欣赏作品,评论作品的成功与失败

教学重点

  人物五官、发型的表现

教学难点

  色彩搭配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与交流

  1.教师出示范画,让学生说说各种制作方法,谈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展示制作方法,激发学生制作兴趣。

  3.小组讨论,交流制作方法。

  二.分析与感受

  1.教师归纳学生意见,分析作品美在何处?分析头发面部与五官如何表现。

  2.让学生感受拼贴与绘画的不同之处。

  三.创作与辅导

  1.学生制作:

  ①选择材料;

  ②画草图;

  ③选择表现方法;

  ④运用色彩搭配的基本知识。

  2.尝试探索应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拼贴画面。

  四.欣赏与评论

  1.展示作业,分析存在的问题。

  2.自评作品,鼓励学生的自信心。

  3.交流、欣赏、互评。

  4.教师总评。

小学美术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从破壳的小动物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神秘的生命世界,从感知、认知到思索、表现、创造,多层面地拓展学生创造的领域。

  生命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神秘的话题,他们想知道生命是怎样产生的,是从哪里来的。而卵生动物鸟类在孵化过程中,最容易被学生观察到。让学生了解生命在形成的时候,是需要吸收补充很多营养才能孕育生成,了解小鸡出生的时候,需要用自己的嘴巴和脚挣破蛋壳的包裹,显示生命的力量。通过观察活动,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命,捕捉感人、美丽、生动的瞬间,表现自己不同的感受。

教学目标:

  应知: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卵生动物的孵化过程,知道哪些动物是卵生动物。

  应会:能够展开回忆和联想,自由大胆地用绘画方式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一件表现小动物破壳而出时的作品。

  情感:能够体验生命诞生时的艰难和独立自主的精神,感受生命力的顽强以及获得新生的喜悦和自豪,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命。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回忆与联想动物出壳的生动情景,利用多种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鼓励创新、表现出生动的画面。

教学难点:

  表现自由性和不同动物的特点,通过欣赏、鼓励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学习材料:

  1、孵化过程的图片资料、美术教具等。

  2、铅笔、水彩笔、绘画纸、卡纸等。

教学设计:

一、歌曲导入。

  1:播放歌曲《小鸡出壳》。师生跟着音乐感受小鸡出壳时欢快的节奏。

  师:这首歌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情景呢?小鸡从哪儿出来了?

  (生回答:小动物要出壳了)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出壳了》。师画出小鸡出壳的情景。

  2:出示课题——出壳了

二、感知体验。

  1、师:只有小鸡是从壳里出来的吗?

  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卵生动物。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从壳里出来的小动物的图片,看看哪些是你不知道的?(课件出示出科小动物的图片2—9)

  2、师:你们知道那些小动物从壳里出来后的样子吗?

  生说自己见到的小动物出壳后的样子。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小鸡出壳的情景,看看和刚才的小朋友说的一样不一样。

  3、播放小鸡出壳的视频(课件10师配音)

  瞧!生命的诞生是多么神奇呀!

  刚才的小鸡在出壳的时候它的爸爸妈妈帮它了吗?(生:没有)小动物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从壳里钻出来。这样它们才能独立的生活下去。(播放课件11)

  同学们猜一猜小鸡从壳里出来后会说些什么,干些什么?(课件12)

  生回答教师出示课件(13—16)

  4、师:你想不想体验一下小动物从壳里钻出来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动物出壳的游戏。(师配音,生做动作)

  5、师:你是什么宝宝呀?你是用什么方法从壳里钻出来的?(生回答)

  6、师:好不容易从壳里钻了出来,多么奇妙呀,如果能把这美妙的一刻画下来,那该多好啊!瞧!真有几位宝宝把它画了下来,看看他们画的是些什么小动物,又是怎样画的?

  (指导从蛋壳的形状和蛋壳裂开的样子观察)

  7、小组交流:你想表现小动物破壳而出的情景,还是它们见到妈妈时的画面?

  (指导学生注意构图和背景的添加)课件17 8、请你们试着画一画小动物破壳而出,来到这个世界时高兴的样子,表现它们见到妈妈时的情景。(课件18)

三:指导学生创作

  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创作一幅小动物破壳而出的作品。

  作业要求:

  1。构图完整,能够突出主要内容。

  2。注意主题和背景的颜色,背景的颜色衬托突出主体。

  3。画面中要注意妈妈和宝宝的关系。

  小画家们,动笔吧!(教师巡回辅导)

四:作业评价。

  请同学把作品张贴到前面的黑板前,说说自己喜欢的作品,并说明原因和感受。

  1、学生自评,互评。

  2、教师点评。

  3、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生命的奇迹,其实每个小动物的出生都需要爸爸和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所以我们都要珍惜生命,要关爱那些和我们一样有生命的小动物,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多姿多彩。

六:课后拓展。

  出示图片,提问:人有可能从蛋壳里出来吗?下去以后收集人是从哪儿出来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