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清明节的习俗的高中作文800字

时间:2021-08-31

描写清明节的习俗的高中作文800字(精选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清明节的习俗的高中作文800字(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描写清明节的习俗的高中作文800字1

  古代诗人杜牧曾经说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一次清明节的到来,我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来表达我对古人的思念之情。

  年年的4月份,都是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季节,在这个月里,会有一个风和日丽、细雨霏霏、百感交集、心情郁闷的日子,燕子传言莺送信,过了春风就是情牵意惹的清明了,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猜到了吧!这个日子就是清明节。在清明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出去扫墓、上坟,当然了,我家也不例外。

  说了这么多了,我想大家还不知道清明节的习俗吧!让我告诉你,清明节除了讲究禁火、吃生的食物、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传说这是因为清明节要禁火,为了预防寒食冷餐伤着身子,才让人们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对了,清明节还有许多名字,例如:冥节、鬼节。按照清明节的习俗,在当天,人们扫墓时要带一些食物、水果、纸钱、酒等物品到墓地,然后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等到目前的几株香烛燃烧完后,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最后行礼祭拜……

  在清明节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去到烈士陵园为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弘扬共产主义信仰和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的烈士们扫墓,他们真可谓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啊!他们的英名将与日月同辉,他们的精神与江河共存!我尊敬他们,我敬仰他们。他们无私奉献的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这些无数的英雄们,有了他们的崇高,有了他们的无私,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环境,才有了祖国的繁荣昌盛!“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苍松翠柏堪慰逝后英灵。”如果没有这些列士们,就不会有中国的繁荣昌盛!没有这些烈士们,就不会有现在的美好生活!他们的辉煌业绩,将永记史册,青史留名。

  我们是幸运的,不但没有生在战争时代,而且还有还有蒸蒸日上的好日子,让我们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共创美好的明天!

  描写清明节的习俗的高中作文800字2

  “二盼望”是,“挂清”——“清明节”,在我们这些对“生老病死”朦胧、不懂得“缅怀”已故先人的孩童的心中,根本不存在衷思啊祭祀啊什么的,对于我们来说,吃清明粑是之一爱,之二爱呢,则是第二天,同姓族人全部都要到葬老祖先的坟山上去“挂清”(即通常说的祭祖,前些年的“挂清”显得异常隆重,相比起城市里的绿色环保的扫墓自觉几分落后),“挂清”,就是全族人对祖坟祭祀完后,大家在家族中某一家聚餐!整个家族男女老幼到每一处,会给被牛踩马踏的祖坟培培土,会把祖坟周围及坟上的乱树杂草砍掉,让坟茔和墓碑现出来,这样,路过的人才会知道这个姓氏的族人没有忘记这个祖先。然后在祖坟前供果品,烧香点烛,再在坟茔附近就地取材或人为地找根木棍挂上白纸钱,又跪拜一番,之后放爆竹以示简单的祭祀结束。所以,这一期间,“有儿坟上飘白纸,无儿坟上草树青”这一句话的上口率是最高的,尤其是有些老人,会不愿其烦的在儿孙面前念叨!

  “挂清”结束后,大人们赶着回家准备丰盛午餐,我们这些孩童就漫山遍野地疯:男孩子,钻入荆棘林中去摘一种叫作“酸咪子”的野果子;女孩子天生喜欢花,就会到处去折映山红;或挖些野蒜带回家作菜。大家玩得正开心时,听到大人的叫喊,大家就会往回跑。因为,在离开前,大人们有交待,听到召唤,说明吃饭的时间到了!

  大人们忙碌了一上午,村子里袅袅娜娜升了半天的炊烟终于可以烟消云散了,这也预示着聚餐终于可以开始了。当然,聚餐前族人会在最长辈的那个人的主持下,跪拜神宗。每一个人跪拜,这个长辈都会以这个人的实际情况许下很愿望。比如,要老祖宗保佑学生入学中举;或希望老祖宗保佑刚结婚的人来年生个胖娃娃;也或有家族中的老光棍来跪拜,希望来年能娶个好媳妇的等等!一番“折腾”之后聚餐终于开始了,家族中的妇女们端上头碗、都粑块炒回锅肉、粉蒸扣肉……这样一顿丰盛的家宴,实则是给全族人(尤其是相聚较远的族人)提供一次大团聚的机会,年轻的相互认识交往,年老的大家在一起叙叙旧。同时也为我们这些孩童解解馋开开荤,满足了我们又一盼望。

  描写清明节的习俗的高中作文800字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诉说着思念与哀伤。清明节就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就是扫墓和祭奠、追思已故亲人的日子。

  清明节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习俗随着岁月交替和社会变迁,有些已经逐渐被遗忘,连一丝记忆都不复存在,有些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旧时的青岛,清明节也被看作就是一个大节气。寒食节就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断火,吃冷食。冬至后105天谓之寒食,从前的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人们在清明前两天就开时断火,即天不亮就把饭做好,直到落日后再烧火,以示对亲人的怀念,由于人们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逐渐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

  在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比较盛行,扫墓俗称“上坟”。这一天要去祖坟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上香、烧纸,举行祭礼。有的人家要利用这一机会修整坟墓,大多数就是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别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所以说,无论家里多穷,清明节都就是要去上坟的。人们祭祀完毕,都要进行野餐,将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节俭之意。

  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鸡蛋和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敬仰。另外,清明节时将印有蝎子图案的纸贴在家里,家中不招蝎子、蜈蚣,尤其就是在农村特别盛行。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就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民间谚语。清末民初,农村一带开始合理安排农时,清明节这天,好多农家给牲口吃高粱米饭,俗语:“打一千,骂一万,不忘清明节一顿高粱米饭。”吃高粮米粥、麦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这一天用粥要让牛、驴等饱餐一顿,以犒赏它们一年的辛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