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春节习俗作文

时间:2021-08-31

家乡的春节习俗作文11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的春节习俗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乡的春节习俗作文1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让我带你们走进我的家乡,走进家乡的新年习俗。

  春节差不多在腊月中旬左右就开始了。那个忙间直无法形容。腊月二十这天,村里大礼堂的庙会开始啦,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应俱全,大人们忙碌,忙着准备年货,孩子们欢喜,挑选着爱吃的,好玩的。最开心的是,杀年猪,谁家杀年猪,必定热情的邀请邻居及亲戚去吃杀猪菜――猪杂碎炖腌白菜,我开心的串门,中午吃这家,晚上吃那家,吃上好几天都不觉得厌烦,这是一份属于新年的热同。到了腊月二十五,奶奶会召集婶婶们聚在一起,棕子,有赤豆的、有鲜肉的、有密枣的,有甜有成,满足不同的口味。做包子,菜馅的、肉馅的。孩子们集在所房边玩乐,唤着食物的香味,等待着新鲜出炉的包子,棕子,把自己的小肚子吃的鼓鼓的才心满意足。

  除夕最热闹。全家齐动手必须把家清理的干干净净。爷爷是家里公认的“书法大师”,一早就在大厅摆好了笔墨和红色对联纸,开始书写上新年吉祥的对联上联。春风入喜财入户;下联:岁月更新福满门;横批:新春大吉。我在一旁感慨着,啥时侯我也能写一手好字啊!下午,我给爸爸打下手,贴门联,挂大红灯笼。家人们都聚在厨房,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露一手,全家赶着年夜饭,有鱼象征着年年有余;有年糕象征着年年高;有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等。我已经早早的穿起新衣国坐在桌边等待着爷爷发话“开动啦”。团圆饭后是我们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双手作操,甜甜的说上一句“恭喜恭喜”,压岁红包章到手软。20:00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有火炉相伴,屋里暖洋洋的,边谈着家常,边观看精彩的节目,我即兴弹吉他献给大家,微信抢红包,欢笑声不断,好一派其乐雨融触的景象。

  大年初一,满眼的红色,红色的红包,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对联还有本命年我字了一身的红色,这是一个红色的猪年,希望大家的生活也能红红火火的。早饭后,开始走东家,串西家的拜年啦,双手带上礼物按辈分拜年,衣村的亲戚多,转悠几天我们终于给各家各户拜完了年,启程返航。

  春节是忙碌的,是热闹的,是团聚的,我喜欢春节。

家乡的春节习俗作文2

  在寒假里,那五花八门的节日习俗,总是让人耳目一新。

  过年的气氛是从何时浓起来的呢?或许从“腊八”那天就已经开始了。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找齐那八样食材,在锅里煮。我们家腊八粥虽然模样不怎么出众,可那粥的味道绝不亚于宫廷御膳之味。

  腊月里的事呀,可多着呢!腊月初,那年味儿才刚刚有些“味儿”,腊月中旬的年味儿,才够“味”。

  今年,我家是在腊月二十磨了豆腐,二十一才“动油锅”——炸年货。到了腊月二十三,家里又热闹了一阵——蒸包子。到了腊月二十八,奶奶又将腌过的年货放进锅煮,留着二十九中午吃。

  到了“年三十”,从早上起便能听见炮仗声。奶奶说,这就是“过年”。我们家是中午过的年,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了顿团圆饭。在吃饭之前,我们家还有个习俗——祭祖。祭祖宗的菜在祭祖之前是不能吃的,而且家里人还得在堂屋门前烧纸钱、磕头,希望老祖宗能够保佑全家在来年平平安安,也可寄自己的心愿于此。到了三十晚上,我们这一带还有个别样的风俗——装“红包”,此“红包”非彼红包,这是在一个红袋子里装上些吃的,如“苹果”“大糕”,寓意平平安安,步步高,然后再在里头装上压岁钱,这就是咱这儿的红包。到了晚上,初一的凌晨零点,家家户户都得放烟花、鞭炮,来迎新年。三十这天还有件事可不能忘了——贴春联。过完年后,家家的春联也都“上门”了。

  初一早上,晚辈得在家里先给家里的长辈拜了年,再出门去拜年。拜年倒也有个忌讳的事——下午拜年,所以一般拜年都是在上午。初三早上还得放炮仗,干什么呢?迎灶王爷。初五早上还得迎财神爷。有些人家还会买灶王爷的图像贴在家里,希望来年家里能够财运兴旺。

  若再论远点儿,那就是正月十五度元宵了。元宵节,我们家最重要的一个习俗不是吃元宵,也不是看花灯,而是到祖宗的坟上去送灯。送的这灯,都是用四根细竹棍,一个塑料袋和一支蜡烛做成的,每到一个坟上,都得放一个炮仗,然后烧点纸钱,放上一盏灯。到了晚上,那林子里、山上也都是灯火通明。

  时代在变化,而这些习俗却一直在延续……

家乡的春节习俗作文3

  春节,是我国一年当中最热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早早的,街上“展览”的对子、“福”字、窗花、糖果等年货给我带来了一丝丝“年味”。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官”吃芝麻糖开始,大家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这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我们小孩馋的总想先尝尝又酥又甜的芝麻糖。可是总要等到奶奶先到厨房的灶王爷前祭祀一翻,才能吃到哟。据说,这样灶王爷才能上天言好事。

  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扫房子。妈妈要早早的把屋子收拾干静,这是为了新年有一个新气象。过了二十四大人们忙着杀鱼、肫肉、蒸花馍,准备年货。

  每当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到了大年三十,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节日的气氛装点的更加浓厚。吃过午饭后,端出香喷喷的肉馅,一家人就包起了饺子,男同志擀皮、小孩们当运输员,妈妈们就负责制作精美的水饺。奶奶还要在饺子里放进硬币,看谁最有福气。当一盘盘挺着肚子的水饺端上桌时,大家找到自己满意的饺子,张口就咬,希望自己能走好运。最后,那个带有福气的饺子还是被爸爸吃掉了。

  除夕,家家户户吃的都是饺子,我们早早的吃晚饭,守在电视前看春晚,也是“守岁”。

  初一到初六这几天,就是我们小孩子“挣钱”的最好时机。天天不是呆在爷爷家,就是泡在姥姥家,用妈妈的话说,就是“整天不着家”,但我们仍然乐呵呵的东跑西窜。

  我们这的春节一般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才告一段落。虽然濮阳不算大城市,但是它也与许多大城市一样,热热闹闹的迎来春节,又热热闹闹的把它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