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端午节的习俗作文600字汇总7篇

时间:2021-08-31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600字 篇1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插艾每当念起这些儿时的歌谣,我就会想起家乡的端午节来。

【精品】端午节的习俗作文600字汇总7篇

  五味草

  家乡在壶公山下。山上的草木青翠,瓜果飘香;山下绿水环绕,田野肥沃。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枇杷树边,有着整齐的红砖绿瓦。一派安静和谐的乡野村落,这就是我的家乡,也是明代状元柯潜的故乡。每年端午节来临,我们便会挎上篮子和姐姐一起上山去采艾草,并配上石榴叶、枙子花等合为五味草。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门上都会插上艾草,据说艾草会镇邪辟灾。当然在我们看来,只要闻一离那清新又奇异的艾草的清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每年我们都争着到山上来,采下大片的艾草,也采下大片的快乐。

  当然妈妈会用五味草给我们煮上好多的鸭蛋,据说小孩吃了还不咳嗽呢?而对我们小孩来说我们总是拿着心灵手巧的姐姐用五彩的毛线编的袋子,装满鸭蛋到处炫耀。吃过午饭,妈妈又会用五味草煮鸭蛋的水给我们洗澡,真是又香又舒服,整个夏天都不长痱子呢

  粽子和赛龙舟

  在我们的记忆中,端午给人的印象除了玩就是吃。在端午节期间,我们除了可以吃上香喷喷的鸭蛋,还有让人记忆深刻的粽子呢?

  包粽子也是端午的保留节目之一。妈妈和阿姨总会买了好多的粽叶,用水少泡着,洗干净码好。粽子的馅一般是糯米,配上绿豆、红枣等,煮熟。然后在妈妈和阿姨的一阵灵巧的忙碌之后,我们小孩便馋猫般围着蒸笼转,等待粽子出笼的时刻的到来

  长大了念书才知道,包粽子的习俗和我国历史上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呢?据说屈原跳入汨罗江后,群众为了不让水里的鱼咬着诗人的身体便做了好多的粽子,扔到水里。这样鱼儿有的吃就不会伤害到诗人了。于是,为了保护并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来有了更为热闹的赛龙舟。

  我们村里没有赛龙舟,但在黄石每年都会有这样的热闹非凡的场面出现:

  在木兰溪畔,人们早早地围在岸边,锣鼓震天鞭炮齐鸣。水面,数支整齐的龙舟队伍,衣裳鲜艳随风飘扬,小伙子们激情澎湃跃跃欲试。随着一声锣响,各支队伍争相竞发,大家齐心协力,奋力争先。这一刻,鼓声、鞭炮声人们的呐喊声凑成一片热闹非凡的画面。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600字 篇2

  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着不少的传说,最著名的的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与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与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过端午节,中国各地有很多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中国中部的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钟馗与一个离奇传闻有关,相传中国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称钟馗,醒后令画家吴道子描成画像,相貌凶残丑陋,以为打鬼、驱邪、除祟之用。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据说中国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600字 篇3

  每到农历5月初一,天才蒙蒙亮,母亲便叫醒我说:“快起来,割艾草、菖蒲去。去晚了,就割不到了!”

  哦,端午节又到了。我便欢天喜地的来到年年割艾草、菖蒲的野地里,割了一捆回来,几乎是每一个大门及房门口都挂上一副。一大清早,整个村子里,散发着浓郁艾草、菖蒲的馨香。

  早饭吃过后,不用母亲吩咐,便邀好几个伙计上山去摘箬竹叶扎粽子了。

  其时的家山,新竹成林,蝉鸣嘶嘶。还有满山的芒花,开得红艳似火,“或一簇簇,或一片片,乍看似少女的笑靥,仿佛又如天边的彩霞。”

  箬竹叶一般长在地势较阴的山坳里。其竿细细,其叶硕大。山风吹来,叶叶相撞,沙沙作响。摘箬竹叶,要拣新叶,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叶片,中指一顶叶柄,“啪”的一声脱落。

  我们这些孩子们,在故乡的怀抱里,这山望着那山高地跑着,跳着,留下一路欢笑。我们比着,谁摘得箬叶多,谁摘的箬叶大。

  箬竹叶摘回家后,母亲拿到锅里淖过,再拿到清亮的溪水里,一张张洗刷干净,就开始包扎粽子了。母亲把箬竹叶卷成圆锥型,然后用饭勺,填进糯米,用筷子插实,包好,将嫩竹篾一捆,一只只棱角分明的粽子便扎成了。

  糯米需淘洗干净,晾干,用少量的碱和之。有时还在粽子中包上一些红豆、红枣、花生米及腊肉,味道就更好。

  粽子扎好便是晚上了。晚饭过后,父亲把粽子放在锅里,用准备好了的干柴煮上三四个小时,再让它焖到第二天天亮。食之,粽子余温尚存,还带着浓郁的箬竹叶的清香。

  粽子从初二一直吃到初五。到初五那天,母亲还要做包子,煮盐水蛋,煨大蒜子。对了,母亲还在蛋壳染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我的脖子上。这种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蛋当然是越大越好,如果能在脖子上挂上一个大鹅蛋那就雄壮了。玩腻了,就用蛋打架,谁的蛋碰破了,就吃掉。最后留下的就胜利者了。

  到了傍晚,母亲把艾草、菖蒲收起来,蘸雄黄酒,撒到屋的每一个角落,消毒避虫。还在我们的额头上,手背上,脚背上涂一些雄黄。

  故乡的端午节,浸透着一种浓浓的乡亲、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