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关于说课稿范文集合七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阐明了一个深刻道理:双方争持不下,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语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 “教材特点”,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弱",理解词语意思.

  3.懂得什么是寓言,明白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要在读的过程中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本课的难点是启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二、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书读好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要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第一是读,第二读,第三还是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读出声,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读中感知,大致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境界。

  下面我主要讲讲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及指导思想。

三、说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猜谜导入,积累成语:课件分别出示“对牛弹琴、刻舟求剑、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的图画,让学生猜成语,猜对就大声地读出来。猜画谜的导入方式,激活学生已有经验,调动脑中相关的知识储备,借助已知去预测未知,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积极、能动地进入阅读。积累是创新的前提,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

  2.创设情境,引出所学:都猜对了,电脑博士奖励一本书,(课件出示)学生发现上有“寓言”二字,引出今天所学内容,板题书空。

  3.提出问题,明确目标:什么是寓言?学完故事你们就会明白了。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二)初读感知。

  1.师讲故事,学生听,要求:这是个什么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提炼故事名:鹬蚌相争

  识字形:“鹬”是一种鸟,所以它是鸟字旁。出示“鹬、蚌”图,初步认识。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3.打开书本,大声地读读课文,把解释课题的句子的话找出来。第二学段的学习应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出示词语:鹬蚌 啄 夹 毫不示弱 筋疲力尽 得意洋洋 喜笑颜开,读一读

  三年级学生对于生字、词语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学生自由读词语、快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选择几个词填空,来说说课文内容。可谓一举多得:既检验了字词的音、义,又是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

  (三)精读感悟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这篇文章是法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写给同时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追悼词,作为一篇演讲词,本文在字词的理解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但要真正地让学生理解这“穿越时空的声音”,鉴赏文中表现的情和理,品味其中含义丰富的语句,这是要以全面了解这两位作家尤其是巴尔扎克的作品及各方面评价为前提的。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前要为学生准备一些有关巴尔扎克及其作品《人间喜剧》的阅读材料,这样就使教材能扎根于生活和现实的土壤,从而在学生心中开出灿烂美丽的精神之花。

说学生

  学生在以前学习过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了解了有关悼词(或葬词)的写法及其结构。它们的内容一般是叙生平、评功德、寄哀思。本文也是如此,只是各有侧重而已。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在回忆悼词的写法的同时理清文章的结构,然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内涵的讨论,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说设计思想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而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在“先整体性阅读,把握结构,理解情感;再尝试以学生为阅读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并解决问题”上,这其实是一种循序渐进式的探究性阅读,对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审美情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这样一篇演说词洋溢着作者饱满的真情,语言意蕴深厚,结构思路清晰,是一篇很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因此,可借此文教学引导学生培养整体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比较性阅读意识,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上可以有意识朝这些方面引导。例如,在比较阅读一块可以要求学生在学完本文的基础上将它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结构和思想内涵上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了解两位伟人对人类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和深远影响。

  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无疑应是“感受和理解本文中精彩语句的意蕴和内涵”,因此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去体会,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巴尔扎克的生平去思考,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各抒己见从而达成共同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在课时的安排上可以是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了解有关巴尔扎克及其作品《人间喜剧》,认真阅读课文两到三遍,画出文章富有深刻内涵的句子并做出一些初步的思考,解决文中几个生字生词等问题;第二课时主要在老师的带领和同学们的小组合作下,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和感情线索,通过对富有意蕴的句子的感知,感受巴尔扎克及其作品的伟大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到恩格斯和马克思的战斗友谊,从他们的战斗友谊说到雨果和巴尔扎克的友谊以及他们在欧洲文坛上的地位,再到这篇葬词。

二、再次创设情境,借助配乐朗读让学生体会葬词所营造的气氛、体会作者的感情。并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演讲词重要的插入语“各位先生”,并借助插入语将文章的结构和脉络理清楚。

  明确:1—2小节,叙生平;3—10小节,评功德;11—13小节,寄哀思。不过,本文与一般悼词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如叙生平较为简略;评功德主要抓住巴尔扎克的作品和人格来评述;寄哀思则主要是写巴尔扎克的死对今后的影响,从而表明作者的生死观。

三、抓重点,重分析,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分析第一部分,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雨果对巴尔扎克这个伟人的最中肯的评价是“不是统治者,而是思维人物”,真因为巴尔扎克是一个“思维人物”,所以他的作品和人格才有了不可抵御的魅力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重点分析第二部分。

  首先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二部分,体会情感,找到重点,画出疑难或是自认为意蕴丰富的句子。只有有感情的读,才能体会真情;只有有感情的读,才能明白本部分作者是借助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来评价巴尔扎克的人生功绩;只有有感情的读,才能让学生发现疑问提出疑问解决疑问,以趋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要义。

  第二步骤,读过之后,要求学生找出文中作者对巴尔扎克其人其书最精炼评价的词各一个。

  明确:对其人的评价——革命作家,对其作品的评价——纪念碑。

  这既是雨果对好友巴尔扎克及其作品的褒扬与评价,也是第二部分行文的主线。作品因人而伟大,人因为作品而更有魅力。

  第三步骤,在第二步骤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提出疑问,解决在自读过程中自己没有完全理解的部分和有意蕴的文句的内涵。同样可以按对其人和其作品的评价两个方面来进行,而且要求学生不要忘记第一部分中作者对巴尔扎克是一个“思维人物”的评价,重点从思想内涵上去思考。

  本部分教师一定要分析到的句子有:

  A、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

  B、一部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

  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骤然之间就使现实的帷幕拉开了,立刻露出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c、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座子,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D、他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以上四个句子前两个侧重于对作品的评价和理解,后两个侧重于对巴尔扎克其人的评价,指出了巴尔扎克其人其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巴尔扎克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革命家;其《人间喜剧》是小说更是历史。人与作品相映生辉,在我们面前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四、分析第三部分,同样抓住关键的句子来分析解读。

  重要的句子有:

  A、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B、不,不是不可知!不,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

  c、那些生时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是灵!

  通过以上句子的讨论分析知道作者主要是阐述自己的生死观,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意义。

五、通过以上的合作探究学习,进一步整理清楚全文的思路和情感脉络。

  明确:基本思路:叙生平——评功德——寄哀思

  感情脉络:悲壮——激越——景仰

六、课外延伸。

  将本文与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比阅读,试比较一下两篇悼词在结构和情感上的异同。

  比较是为了更深入的理解课文,比较更是为了学生了解和感受伟人的伟大情怀,从而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操上得到熏陶,更好地成人和做人。

七、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