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作文(2)

时间:2021-08-31

心理的作文 篇3

  我们将针对中国教育方式教会您,帮助您成为最优秀的父母!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七个方面,即智力正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心境良好、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人际关系好、主动适应并改造环境、人格健全和统一、心理发展符合年龄特征。

  事实上,做为孩子的父母也应该符合这些标准。但是要做到这些也并不容易。因为没有精神刺激或压力的人是不存在的,尤其是现在做父母的确越来越难了。无疑,做好父母的职责,首先需要好的心理素质。那么,优秀的父母的心理素质应该是怎样的呢?

  (1)善于心理调节

  遭遇到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相比之下中年人面临的各种压力更大,但许多父母不善于对自己做情绪抚慰,在生活中遇到点麻烦或受到一点委屈,回到家看孩子就哪儿都不顺眼,索性拿孩子当出气筒,这一切都将对孩子心理带来很大的伤害,好父母要善于心理调节。

  (2)自信

  许多父母总觉得自己事业发展很一般,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常常否定自己。时间长了就会在否定自己的同时开始否定别人,所以她们在管教孩子时不容易看到孩子的长处,往往只会盯住孩子的缺点,并把缺点无限放大。理智的父母应该自信,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这样才能塑造孩子的自信心。

  (3)具有乐观精神

  由于受生活境况所累,一些父母本身对生活和工作悲观失望,凡事总往坏处想。整天唉声叹气,这对孩子也是一种精神打击,导致孩子的自信心极差,对社会和人生也悲观失望。心理健康的父母不但要有自信心,还要具有乐观精神。

  (4)不要对孩子过高苛求

  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不能容忍孩子的失败,这主要是作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而自己的心理又过于脆弱,她们往往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孩子能否成才的.标准。不重视过程,只看重学习结果。这种教育观常常会使孩子丧失成长的乐趣。因此,对孩子不要过高苛求,否则只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毫无他用。

  当今这个时代,做父母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情,社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孩子可以通过大众传媒直观地了解成人社会,他们自以为对成人世界看得很透,成人的权威也就丧失了。因此,作为父母,必须学会把孩子当成一个有自己思想和权利的独立人看待,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地和他们探讨问题,同时,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做孩子合格的父母。

心理的作文 篇4

  在我们六年级里,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缺少了。

  今天我们就有一节心理健康课。课题的题目是“和爸爸妈妈做朋友”。一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怎么能跟爸爸妈妈做朋友呢?爸爸是工作太忙。妈妈呢,每次还没跟他说几句话就因为种种矛盾就吵了起来,怎么可能成为朋友呢!”我们在课上还进行了选择,其中有一条是这样问的:心里如果有秘密,最想跟谁说。里面有好几个,有老师,家长,好朋友等等!我们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好朋友。为什么有了事情不跟最亲的父母去说呢?这就不难发现有些家长根本就不理解我们,我们如果给他们说了,他们又不跟我们的观念一样。同学们都这么认为只要父母能理解我们就是最好的了。

  比方说我的妈妈,我在吃饭的时候给她说我们学校发生的事情,她不是不说话就说行了行了,烦不烦赶紧吃饭吧!可来到学校我们就可以给好朋友们开开心心的聊!不是说家长不爱我们,只是在理解我们那就更好了。这节心理健康课可讲出了我们的心里话,真好!

心理的作文 篇5

  有一位不用暴力又可以让学生乖乖听话的老师——胡老师

  胡老师上课不收钱,免费传播我们国学、《朱子治家格言》和《弟子规》。没有一句怨言。为了让我们知道更多的知识,生病了还为我们上课。

  她上课先让我们自我介绍,然后在玩一些益智游戏,之后再让我们推荐自己看过的好书,然后在让我门抄一段国学类容,比如物虽小,勿私藏。意思是物品虽然不值钱,但也不能偷。还有勿某华屋,勿某良田。意思是不要羡慕别人的房子和良田。

  胡老师上课很有趣,还跟我们玩游戏在交换的看那些字写的漂亮可以圈起来,最后在收上来统计玩游戏,老师指着那个数字就要以最快的速度说出来。其他老师上课连笑都不笑,更别说跟我们玩了,上课时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意思。胡老师用故事和游戏表达所学的知识。而且胡老师不追究对错她说:“这是他自己的想法,要尊重别人的想法,就算错了,他也动脑子了;”其他老师就会说:“不对,坐下”。如果有人上课说小话、乱动的话胡老师会说:“去面壁思过,把坏习惯改过来”;其他老师就会话都不说就扭着耳朵拉去后面罚站。同样是老师但方法不一样,一种方法改的非常快速,一种方法改的非常漫长。

  上过这几节课之后,妈妈说我的变化很大:我以前老是乱动,而现在不乱动了;我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好好学习武装自己,以后要用所学的知识回报祖国。服务于人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仁者,人恒敬之。

  我觉得胡老师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爱”的传播老师。

心理的作文 篇6

  一、试纳阶段的把握及“硬任务”教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赫威格斯特认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发育和体态产生一种自我认可。自我欣赏的心理,并称这一过程为“悦纳”期。其实,就是在学习方面,也同样存在这种心理。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每逢新学年开始,初二和高一两个起始年级纪律好、学风好。这是因为新的目标,新的环境,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同学的勉励,父母的嘱咐,老师的教诲以及成人感、使命感促使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教育心理学认为成人感是中学生自我意识的主体,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尊心,希望自己成功,喜欢表现自己的才能。原先基础较差的学生不甘示弱,决心通过努力赶超先进,原先基础好的学生更加满怀信心保持优势。

  我们把这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称为“试纳”。这时期,学生的内动力特别强,积极向上的心理占上风,思想活跃,容易兴奋,注意力比较集中。这种心理状态一般可维持一学期甚至更长一段时间。

  与学生心理相应的作文教学要在大纲规定的任务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加强口述作文训练。教师临堂命题,学生堂上即兴演讲,互评优劣,教师再从中选择典型重点评述。电化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录音,录相,并在辅导课上播放。

  由于录音、录相中插有教师的评述,学生既学范文,又明白优劣之理,收效自然会好。之所以要在这一阶段加强口述作文,是因为处在兴奋期的学生语言更富于激情,也最能直抒胸臆,从而更具感染力、说服力,而这些恰恰是写好文章所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二步是以片断为主的小作文训练。基本原则是多体、多点、多角度,快速写小文章。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全面摸底,全面了解学生,又利于有的放矢,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指导。要做到一练一讲,多练多讲,这就是所谓“硬任务”教学。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当外物刺激兴奋期人的大脑时记忆效果最佳。

  这一阶段的作文批改也要适应学生的心理。有些教师喜欢在接一新班课时把作文分压得低低的,在作文批改中大刀阔斧地删削,以求按自己的风格定式。其实大可不必。这些学生从各自母校来到新班级,带有各自的长处,应让他们自由发展。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这样说过:“在初春的时候,植物还很幼小娇嫩,那时太阳并不灼烤它们,它只给它们温暖,逐渐地使它们变茂盛,不到它们完全长大结果,不把它的全辐热力放射出来。园丁也用同样的原则,不把修枝的剪子用到没有成熟的植物上去。”我们认为“修枝”是必要的,“爱”应是出发点,“给予温暖”是最基本原则。

二、“高原”阶段的突破及“软任务”强化

  在通常情况下,初一和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后,学生就会出现两极分化,进入初二、高二后分化的速度加快。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一个人在追求成功的同时,都有一种害怕失败的心理,两种相反的心理构成矛盾,形成一种“趋避冲突”。学生在第一阶段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追求成功。但当初那种美好的憧憬经过一段学习实践,种种困难和挫折使他们理想的圆月出现了缺口,逐步认识到世上的事物并不都是人们可以心想事成的。加上青少年各人的品质结构不同,有的能斩关夺隘,有的则畏缩不前。在学习上的表现是,意志坚定者,短暂的停顿后便又举步向前,意志薄弱者起初进步的速度越来越慢,心情开始焦虑,渐渐出现停滞状态,这种情形有时相当持久,相当顽固,这就是所谓“高原”阶段。在我们所教的学生中有些人在起始阶段文章写得还可以,写了一段时间便出现了八股调,既很少离题,也不见有长进。还有些学生本来文学属上乘,越学越觉平平。

  这不是他们退步了,只是别人进步了,相形之下显得“逆水行舟”罢了。

  “高原”现象虽是学习过程中常有的现象,但课任教师决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指望它自然消失,正确的态度是立即采取措施加以克服。

  这一阶段的作文教学重在个别指导,而面批是最好的办法。它不仅有利于多方面指导,更利于抓住症结点批。老师在与学生的问答中把握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结合进行心理指导。面批的一般要求是琢文析理,精细诱导,既一针见血指出问题,又让学生心悦诚服。特别是对那些作文痼疾,更要深入分析,晓以利害。

  有的学生会被批得面红耳赤,头上冒汗,这正是收效的时侯。这一阶段的作文布置,不宜全班一题,而应分类进行。如对议论文差的就多作议论文,记叙文弱的就多练记叙文,还可根据情况分得细一点。也就是说,作文的重点要放在矫正篇上。这种暂时的不统一是为了下一步的统一。作文指导要加大思想教育的分量,教育他们在困难面前端正写作态度,鼓起勇气。要重新培养他们对作文的兴趣。

  有了这个前提再进行技巧指导。我们常会把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指导看成软任务,其实,它是“硬任务”教学得以深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这个特定阶段就更需要强化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会在同一阶段出现“高原”现象,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高原”阶段,这里只是就常有现象和多数学生说的。有的学生即使经历了“高原”阶段,由于时间短暂而不自觉。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教师重视并及时突破僵持局面,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有明显提高。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三、定势的调节及作文整、散训练

  突破“高原”阶段后,学生如同走过了艰难的羊肠小道步入坦途。很多学生,特别是毕业班学生会更多地考虑志愿定向、职业选择。他们的行为特点是情绪稳定、学习刻苦。对生活、人际、社会逐步形成自己的看法。由于知识的不断丰富,经验的不断积累,在学习上逐步走出自己的路子,形成自己的特色,也形成心理和行为的定势。

  定势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出现定势后,必须及时分析和调节,以保证向着有利于教学方向发展。

  定势调节的原则是“定势--不定势--定势”。在作文教学中,心理定势往往促进学生文章和文风成形,是有益的。心理的不定势往往促进创新,也是好的,关键在于把握时机加以调节。定势调节的指导思想是“变”。从它形成起,教师就要保证它有利于教学的同时指导学生去改变它、发展它,去创造新的定势。

  调节定势的手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既要培养他们散发性思维,又要培养他们集中性思维。在作文教学的形式上要整、散结合。例如,在议论文教学中安排一定量的论辩课,在论辩的基础上间以写整块文章。在记叙文教学中安排一定量的情境和情节构想课,在此基础上写复杂记叙文。教师经过精心选择,集中一批比较容易造成学生产生观点分歧的题目,进行课堂争辩。教师要推波助澜,创制激烈的气氛,把争辩推向白热化。辩论可以迫使学生千方百计搜求论据,又千方百计运用它去自圆其说,多面论证就在其中。又因为是辩论,各自不仅要维护自己的论点,又要批驳对方的论点,求异性思维也就在其中。关于情节和情境构想,也称为想象课。教师拿出雏形让学生发散联想,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也非常有益。辩论和想象的最后落脚点在于写完整文章。

  在自然界,常见涓涓细流中漂着几片树叶,有时由于流量孝流速慢而树叶呈相对静止状态。当加大流量或流速时情形就会变化。定势中也存在障碍物,这种障碍物需要荡起激情来排除,而辩论课、想象课正为了这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