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作文

时间:2021-08-31

心理作文六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理作文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心理作文 篇1

  今天,我对妈妈说我想吃鸡翅,妈妈答应帮我做一道“可乐鸡翅”,而我就在一旁静静地观看学习。

  妈妈先把鸡翅清洗干净,在一个锅子里放了半锅水,烧开后把鸡翅放入锅里仦了一下,然后把鸡翅从水里捞出来备用。我问妈妈:“这是干什么呢?”妈妈说:“这是把鸡翅里的肉腥味都去除掉。”只见妈妈又在一个干净的锅里倒上油,点上火,在油锅冒烟的时候放入生姜、葱花,鸡翅也随之入锅,只听见“嚓”的一声,顿时满屋飘香,妈妈不时翻炒着锅里的鸡翅,又加入黄酒,对我说:“黄酒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去腥,一般烧荤菜都要放黄酒。”之后,妈妈放了糖、老抽,最奇妙的是妈妈竟然倒了大半瓶可乐,然后盖上了锅盖。我疑惑地问:“这就好了吗?”妈妈笑着说:“要让基础充分吸收治水,才能烧出可口的鸡翅。”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个时候,满厨房都是香味,我馋得直流口水,妈妈说:“你这个小馋猫也太心急了。”大约过了十分钟,可乐鸡翅终于出锅了。

  这道菜真是色香味俱全啊!

心理作文 篇2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生活中有不少从众的人,也有一些专门利用人们从众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某些商业广告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热,从而达到目的。生活中也确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会引起轰动效应,群众竞相传播、议论、参与。但也有许多情况是人为的宣传、渲染[而引起大众关注的。常常是舆论一“炒”,人们就易跟着“热”。广告宣传、新闻媒介报道本属平常之事,但有从众心理的人常就会跟着“凑热闹”。

  不加分析地“顺从”某种宣传效应,到随大流跟着众人走的“从众”行为,以至发展到“盲从”,这已经是不健康的心态了。多一些独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从众,以免上当受骗,方为健康的心理。

  人为什么会有从众心理

  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

  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后面的人停了脚步,也抬头向人群里观望……

心理作文 篇3

  每个人都曾经遇过挫折,不论是考试考差了或是比赛输了,都必须再接再厉,千万不可自暴自弃,当缩头乌龟。

  还记得我第一次参加武术大赛时,我毫无畏惧的来到现场,但是一看到对手眼神凶恶的盯着我看,我瞬间变成胆小的老鼠,吓得躲在妈妈的后面。可是逃避也没用,最后还是要上场比赛,于是我无精打采、有气无力的打了一套忠义拳……等到所有赛程结束后,一看成绩。“天啊!”我竟然最后一名,我的心情非常失落,这时我突然回想起妈妈说过的话:“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这句激励自己的话语,让我再度打起精神,恢复了

  自信

  有舍才能得,经过这次挫败后,整个暑假我都牺牲在家吹冷气、看电视的时间,决定参加武术社团,把失去的找回来。拉拉筋、练练拳、跑跑步,为下次比赛做准备。在练习时,总会有些吃力,像是拉筋要忍着痛苦,努力压下去;跑步会喘,要调整呼吸。不过,这些辛苦是值得的,因为我永不放弃的精神,终于打遍天下无敌手,得到第一名的荣耀!

  “没有礁石,哪激得起美丽的浪花!”人的一生中,一定会遭遇挫折,虽然站起来时伤口会疼,但是要坚持下去、勇敢站起来,挺直胸膛,再往前跨一大步,未来必定有康庄大道等着我们!“跌倒了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你却赖在原地不肯起来!”在得到第 一名的过程中,我经历过了失败与挫折,但我并没有灰心,反而加紧脚步,督促自己迎头赶上,终于摘下了甜美的果实。

心理作文 篇4

  乙:作文教学心理研究和教学实践都告诉我们,知觉。观察是儿童从生活中捕获作文材料的最基本的途径。我们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遵循儿童作文心理发展的规律,精心设计教学,通过科学训练,不断提高儿童对生活的捕获能力。

  (一)教育儿童满腔热情地对待生活

  甲:提高儿童对生活的捕获能力,首要的是要教育他们满腔热情地对待生活。

  关于这一点,我想先介绍一个作文教学片断。

  课堂实况 片断一

  甲:秦老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作文实际、生活实际出发,把教学生“作文”与教学生“做人”紧紧地联系起来,“教文”着眼于“育人”,不“就文论文”,这个境界是很高的。

  从作文角度说,也只有像秦老师这样密切联系实际,教育儿童对生活满怀激情,积极参与,对生活中的新人、新事兴致勃勃地去观察体验,才能从多方面认识生活,获得作文材料。

  乙:秦玉兰老师不仅在课堂中教育学生,而且总是用自己对生活、对事业的深厚的爱去激发学生由衷的爱。30多年来,她努力创造条件把学生带到自然中去欣赏、感受,以激发他们对大自然、对祖国的深情;她采用访问、参观等方式引导儿童到社会中去观察、体验,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充满情感,激荡振奋,富于同情的品质。

  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这样,五彩缤纷的生活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儿童提供有真切感受的、形象鲜明的作文材料。

  (二)引导儿童把知觉发展为观察

  甲:第一,在教育过程中,经常引导儿童把一般知觉发展成为有目的、有系统的观察。

  小学阶段儿童观察时的目的性、系统性仍较差,情绪和兴趣在观察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向儿童提出有目的、有系统的观察要求,以提高他们的知觉水平,培养捕获作文材料的能力。

  乙:有这么一节低年级的说话课倒是挺有特色的。执教的丁老师一上课就以一则自编的谜语激起儿童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注意力,同时引导他们开始进入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说话活动。

  课堂实况 片断二

  乙: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丁老师在教学中要求儿童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时,不是教师先规定好某一种顺序,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和目的,自己尝试着确定观察顺序,而后再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这对培养学生自觉、独立的观察能力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甲:您的分析使人很受启发。在这方面,我们教师的任务就应是努力使儿童的知觉不断发展成一种自觉的、独立的、有计划的、能够有意坚持的心理活动。当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观察报告,课堂素描,学习考察等训练方式,努力调动儿童的经验积累;引导儿童在观察中学习捕捉事物的特征。

  此外,在提高儿童对生活的捕捉力的训练中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那就是——

  第二,训练儿童在知觉、观察时尽可能有较多的感官参与活动。

  (三)训练儿童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

  乙:这一点确实非常重要。我们都知道,观察、知觉跟儿童的聪明才智、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思想认识有着极密切的联系,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儿童的眼、耳、鼻、舌、身五种官能。

  袁老师在前面分析心理过程时说过,知觉是主体利用各感觉器官提供的信息,及时整理加工,结合叠印成事物的完整映象的结果。一般说来,客观事物是完整统一的,而人的各种感官只能反映

  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因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儿童对各种官能进行锻炼。

  甲:说到这一点,我想起了林力平老师前几天上的一堂课。她以“学挑西瓜”为课题,引导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有目的、有顺序的观察。

  课堂实况 片断三

  乙:这节课真是别具一格。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地看,轻轻地敲,凝神地听,高高兴兴地尝,一个个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实践,获得了丰富的感受。在他们津津有味地品尝西瓜的时候,林力平老师又要求他们边吃边把看到的、听到的,连起来想想问问自己会不会挑西瓜了。这不仅巩固了各种感受,而且促进了大脑对各种感官所提供的信息的综合。你看,那个小女孩一边吃一边回答老师的问题,侃侃而谈,情浓味足,多么自信。

  甲:当然,孩子们的认识还是很粗浅的,但林力平老师这样的教学设计却具有心理学的意义。生理实验指出,大脑神经对各种不同信息都是定位贮存的。两条不同渠道单独传来的阈下信息不能引起回忆,但如果把这两条信息同时输人则可以引起神经元的明显的记忆反应。人脑的神经元虽各有分工,但是它们可以通过轴散与聚合等形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多渠道的刺激,使这种轴散与聚合形成的细胞群增大,不仅贮存信息量加大,而且有利于变零散为整体,变抽象为直观,全面感知与理解事物,从而有效地提高认识效果。乙:正因为这样,在我们的教学中就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训练儿童在知觉、观察中,调动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以使他们逐步做到能广泛地、灵敏地感受生活,使他们的大脑中具有一个情、声、色、味、形俱全的立体的客观世界,建立起一个丰富的作文材料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