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作文

时间:2021-08-31

有关心理的作文7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理的作文8篇,欢迎大家分享。

心理的作文 篇1

  心理咨询,有时能让自己更加清楚,了解自己;有时能让内向的你,变得活泼开朗,喜笑颜开。中午,我们体验了一场独特的心理咨询。

  这次的心理咨询,可不是请专家来对你进行咨询,而是让我们一起做游戏,从游戏中感悟人生。

  心理老师将我们分成四队,马上开始了激烈的比赛。

  首先,进行的是“水果蹲”。裁判员一声令下。柠檬队便把攻击目标转到了我们火龙果队上:“柠檬蹲,柠檬蹲,柠檬蹲完火龙果蹲!”给我们来了个措手不及,我机智地回过神来,猛地号召其他队员:“火龙果蹲,火龙果蹲。”队员们也全神贯注,拼了命的喊。我们队赢了。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穿越彩虹城”。只见大家一齐围成一个大圈,手紧紧相拉,将一只彩色呼拉圈套在手上,将它绕过全身,并不能松手。大家脸上都露出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比赛开始了,大家都十分机灵,扭几个身子就将呼拉圈绕过去了。瞧!这组同学可真齐心协力。周文文要将呼拉圈传给身旁的莫胜南,可是费尽周折也没有成功。他似乎若有所思,将牵在一起的首相上一抛,机灵的她也弯下了腰结果,完美的投进了。转眼,已经轮到了我。孙乐将圈丢向我,一时疏忽,没接着,我试图从龙戏中钻进去,可是却比登天还难,反而被撞了个红包,心中甚是苦恼:怎么进不去!!!于是,我决定让圈套到头上,唉!三招落空。最后借助同学的帮助,艰难的绕过全身,就如那滔滔的黄河水流过峡谷。但是,由于我们反映迟钝了些,最终还是失败了。

  我们披着世事的衣裳,走向教室。刚刚的一幕,仍然回荡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心理的作文 篇2

  我已经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了,以前一、二、三年级的时候,我还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小学生,可是,那些都成了我最宝贵的记忆。如今我已经成为了五年级的小学生,所有的困惑都堆积到了我的身上。

  每一天,一放学到家,就开始做作业了,一个小时过后,我大概就把作业做完了,你们别以为做完了作业就可以玩了,爸爸妈妈给我打印了一张作息表,做完了作业还要做语文数学的练习题。我每一天的时间都特别充足,没有一点空余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时候在做作业的时候,经常回想起低年级的时候:作业很少,只要一做完就可以到楼下和小伙伴一起做游戏......

  可是回过神的时候,看见桌上那堆大大小小的作业本,我就头痛。有一次,快要临近期末考试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张数学试卷和一张语文试卷。我回到家,做了一个小时的作业,想要休息一会儿,看会儿课外书,可是爸爸妈妈都坐在我旁边,督促我继续做作业。

  我真希望爸爸妈妈能让我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要强迫我,可我也知道他们是为我好,真是好困惑……

心理的作文 篇3

  乙:从陈老师这一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到,陈老师很注意引导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以中心思想为标准区分主次。

  譬如,在布置要求时,她说:“如果以‘温暖的集体’为中心思想,应该重点写哪些材料?”在学生思考回答后,陈小平老师小结道:“一个突出老师,一个突出同学,作文以这两个材料为重点就把中心思想突出地表现出来了。”自始至终强调以文章的中心思想为确定重点材料的标准。

  甲:陈老师这样的安排是符合“比较”的个性特征的。心理学研究指出:有一定的标准才能进行比较。人排队以个儿高矮为标准。文章材料的排队,得看文章的中心。如果没有标准就谈不上比较;如果标准不明确,“比较”,也就不会有什么结果了。

  (三)比较过程——一种特殊形态的分析与综合

  乙:从陈老师这一教学片断中,我们还可以剖析出儿童在比较阶段的心理过程。

  譬如,当老师提出“如果以‘温暖的集体’为中心,确定重点材料”的要求后,儿童为了找出最能突出中心的重点材料,他们首先得把与中心有关的所有材料具体地加以分解,弄清每一个具体材料的实质意义。

  甲:这实际上是一种分析,是对一个个具体材料的再认识。

  乙:紧接着,儿童还需将这些材料的意义与已确定的中心联系起来,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弄清哪些材料与中心关系最密切,找出重点材料,确定它们之间的主次关系。可以说,这实际上又是一种综合。

  甲:对!从心理学角度看,比较,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分析与综合。

  儿童只有以文章中心为依据、为标准,同时又深人分析每个材料的意义,通过综合比较,才有可能正确地确定材料的主次关系。我们的教学就应顺应儿童这一心理过程,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能力和习惯。

  乙:在刚才的教例中,陈老师的提问与小结,则正是顺应了这一心理过程。这对发展儿童通过比较确定主次的能力,培养他们以文章中心为标准,进行分析、综合的习惯,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甲:当心理活动进入比较阶段的时候,学生可能遇到新的问题:比如感到对已选取的材料不满意、不满足。这反映了在取舍阶段的认识还不够深人,分析不够细致。这是思维深化以后,常常碰到的事。 发生这种情况,就要重新认识有关材料,以至重新搜集这方面的材料,直到满意满足为止。这又是对所取材料深化认识的过程。

心理的作文 篇4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农挑着一根扁担,扁担上挂着一个盛满豆汤的壶。他不慎跌了一跤,壶掉在地上摔得粉碎,而这位老农爬起来后却若无其事地继续前行。这时,一个人匆忙跑过来对他说:“你不知道你的壶摔碎了吗?”“知道。”老农说。“那你怎么不转身看看该怎么办呢?”“壶已经碎了,豆汤也流光了,你说我能怎么办?”壶摔碎,豆汤流光固然可惜,但毅然决定放弃无用的东西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其实,在学习上,我们也应该学会放弃。

  当你考试考得很不理想时,你不要过于悲伤与烦恼,不要因此而产生心理负担,觉得对不起父母、老师,从而一直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其实,你根本不值得这样,你应该放弃思想上的包袱,调整自己的心态,化悲痛为力量,争取在下次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其实,放弃思想包袱,就是下次考试能考好的前提条件。如果你在下一次考试中考得十分理想,那你一定要放弃骄傲的思想包袱,这样你才能做学习上的常胜将军。

  不仅在学习上如此,在生活中你也应该学会放弃。在生活中,每个人往往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愿望,这些愿望也许是你对生活的过高要求。假如你的父母能力有限满足不了你,他们便会觉得对不起你,进而自责,这样,他们就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如果这样,你还不如放弃这些不切实际的追求,让你和你的父母都能轻轻松松地生活。

  人,应该把一些破的“壶”扔掉,卸下“思想包袱”“精神负担”,轻装上阵。我们既要善于获取,又要善于放弃。

  专家点评:

  本文短小精悍,论述清晰。“人,应该把一些破的“壶”扔掉,卸下“思想包袱”“精神负担”,轻装上阵。我们既要善于获取,又要善于放弃。”语言精炼而又生动形象,充满激情,令人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