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

时间:2021-08-31

细节

细节1

  细节,是做好事情的根本;细节,能使我们的形象变得高大;细节,能决定我们的未来。在生活中,人们经常注重大事,反而忽略了细节问题,因此与成功擦肩而过,形成终身遗憾。

  让我们看一则故事:美国洛克菲勒财团,在中国招一名办事处主任,一时应聘者络绎不绝,面试这天,大办公室内,中间放一张大办公桌,四周摆满高档沙发,应聘者陆续进来,坐在沙发上等侯,办公桌前边,不知什么原因掉下两张复印办公纸,白白的在豪华的花地毯上,十分醒目。不一会儿,一位身穿笔挺西装、温尔文雅的青年进来,看到地上有两张文件纸,顺手放在桌上,便坐了下来。过了不久,一位主管模样的外国人进来,向大家问好,然后又问:“地上的两张文件纸是谁放到桌上的?”那位青年人站起来说:“先生,是我放的。”“好了,面试结束了,请这位青年人留下。”其他人面面相觑,不解地纷纷离去。最后这位青年人被录用了。

  通过这则故事,使我对“细节”有了新的认识: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在于渊博的知识、杰出的办事能力,还在于注重细节;相反,那些粗枝大叶、不注重细节的人,就会与成功无缘。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六小龄童把这个角色表演得出神入化、栩栩如生。那他为什么演得这么成功呢?正是因为他抓住猴子的一些细微的动作,将猴子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把这个角色演活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便是细节的魅力。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重细节。当别人到你家做客时,如果你及时递上一杯水,你在别人的眼里就变得礼貌待人;当你不小心伤害了别人,如果你及时说一声“对不起”,就会化解一场争吵;当你在别人难过的时候去安慰她,别人就会对你感激不尽;当你在考试的时候多注意一些细小的问题,你就会取得理想的成绩。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深层次的修养。这,便是细节的魅力。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注意细节,只有将小事做好,才能成就大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你我做起,注重细节,关注细节吧!

细节2

  叶子,不是树,不是花,它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叶子。

  它在路边,那是一条狭窄的街道,绿化相当可怜,灰色的隔墙

  黑色的马路,灰色的天空黑色的烟,我下一句要说的不是它的存在给这条实在没什么特点的马路增添了一抹绿色,而是那叶子它本身也与周围所同化——变成了一种压抑的灰色。

  它在一个不到半平米大、半米高的花池中,在那一小方贫瘠的土壤中悄悄地存在着,存在着存在着,它没有校园里那些叶子的热情,校园那些叶子,蓬蓬勃勃的生长,满怀新生机的绿意却被园艺剪一下裁去,但还是不甘心的向上生长着,蓬蓬勃勃,正如那莘莘学子,历经修剪却生机仍在,备受洗礼而渐臻成熟。

  这些叶子不一样,它静止着,仿佛是从创世以来就在那里,从来都没有变过的一尊雕塑,没有生命的,停滞的。

  它在这里被所有人忽视,没有人有关注他的闲情雅致,因为我们实在看不出它有什么用处来,它未曾倾吐过芬芳未曾点缀过街巷。说到这一点,行道树是幸福的,他们在最难熬的黑暗中咬牙忍受苦难的时候,心里想着自己有如此多的同伴,多少棵树手拉手,轻轻唱着悲伤的歌,心中充满希冀地、为实现那自身价值而迎接黎明。

  叶子也是有同伴的,可是它囿于这一小个花池,它看不到,看不到呀!茕茕孑立,心中充满对未来的迷惘和对自身价值的怀疑,发不出嘶哑呐喊,流不出带血的眼泪,它就这么静默着,静默着。

  久了久了,它也就麻木了,自己被污浊的世界所同化,真的变成一座了无生机的雕塑,它累了,它甘于平凡与狭隘,又不想甘于平凡与狭隘,最终不得不甘于平凡和狭隘。

  现在若是给予它名为“希望”的救赎,那对用绝望外壳保护自己的它,该是致命的打击吧!

  叶子,你累了么?叶子,你什么时候能够重归泥土?

  可孰知,停滞就是死亡,人云亦云总会丢掉自我。

  这大概是命运罢,世间的事物,有哪个能够脱离尘世洪流,静止在时间之外呢?个性不再,就灭亡罢。

  我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捧起这被遗弃的一簇,世界上,不知还有多少。

  那丛叶子依旧在那里,它在哭?在笑?在思考?还是僵硬地就那么静静地待着?没人知晓。

  叶子啊,叶子!

细节3

  细节要真实,更要典型。典型化的细节,能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有助于描绘出典型环境,更有助于表现作品的主题。

  说到细节的典型,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儒林外史》中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的两个指头了。请看:

  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瞪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

  这真是一段神来之笔,这一个细节的成功得之于三个点的设计:第一个点是临死之前。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生命就要结束了,一切利害得失,即将化为乌有。于是,行恶的人,最后也许能说几句好话,甚至做两件善事;吝啬的人,最后也许能大方一下,甚至也施舍一点。而严监生临死之前还如此斤斤计较,足见其吝啬之至。第二个点是两根灯草。如果真如二侄子所说,还有两笔银子没交代明白,那还情有可原,可他关心的却是两根微不足道的灯草,一个人竟能为两根灯草咽不下气,还有什么细节能比这个细节更能表现一个人的吝啬和爱钱如命呢?第三个点是他的妻子。在他妻子发话之前,分别有大侄子、二侄子、奶妈三个人作了推断和询问,均遭否定。因为这些人都是用常人的心态来做分析的。只有他妻子的判断得到认可。这说明只有与他朝夕相处的妻子对他的为人最为了解,这也说明了吝啬是严监生平生一贯的性格特点。一个细节能反映一个人一生的性格特点,何其典型!

  又如魏巍《我的老师》笔下的老师“打”学生: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