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风俗习惯作文400字

时间:2021-08-31

有关春节风俗习惯作文400字锦集八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风俗习惯作文400字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400字 篇1

  派"红包"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400字 篇2

  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这么多节日当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最热闹的节日。在这一天,那些心灵手巧的姑娘们都用她们那双巧手剪裁出许多的窗花、福字,还有写字写得好的人,会亲手写出几副对联,有的贴在家门口;有的写了送自家的亲朋好友。通常人们会在过年前几天去买许多东西,像水果、鱼、鸡等等。而且在过年的那天晚上,全家会团圆在一起,一起吃“年夜饭”,饭后小孩去放烟花,大人在家里看春晚。

  记得我八岁那年,和家人们过了一个快乐的春节。在过年的前三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到处跑,说是为了买年货。回来后,爸爸就忙起了写对联这项工作,妈妈则在打扫家里的东西。“呤呤”门铃响了,因为只我“游手好闲”,所以我跑到门前去开门,打开门几只窗花一套新衣服便映入我的眼帘。来的是姑姑,说是专门为我家送祝福来的,希望我们在新的一年里过年红红火火。

  到了晚上是我们小孩最开心的了,因为大人要我给我们压岁钱了。“吃饭了”妈妈的一声喊叫打断了我的沉思,我疾步如飞地来到客厅,“哇”我这音量,我自己都被吓着,因为饭菜真的太丰富了,有炸鱼、炖鸡、红烧肉等等,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碗筷,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吃完饭后,我约了几个女同学一起去放烟花,差一点伤到人了。春节是一个隆重、热闹的节日,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可是我也要提醒各位小朋友们,放烟花的时候要小心一些,千万不要伤到自己或别人哦。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400字 篇3

  春节是中国最重大的节日,也是最隆重的节日。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倒过来贴,“福”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是怎么来的?”妈妈说:“相传,古代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非常凶猛。每到除夕,”年“就会吞食生畜,伤人性命。因此,人们只好逃往深山。

  一天,村里来了一位老人,他在这儿住了一晚。”年“来了,老人让村民点燃爆竹,”年“吓得狼狈逃窜。原来,”年“怕红色、光、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户户贴春联、放爆竹。这一天就成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我们全家准备吃团圆饭。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在桌边,桌上有鸭、虾……餐桌上必有的两样东西一样是鱼,一样是火锅。火锅热气腾腾的,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是甜品,代表家人甜甜蜜蜜。吃完了年夜饭,我们就来到前门放鞭炮。

  开始放鞭炮,“砰——砰——”,一个个五颜六色的鞭炮飞上了天空,“噼哩啪啦”好响的声音,多么美:有的像仙女撒下的花瓣,有的像绽开的花朵,还有的像正在翩翩起舞的蝴蝶……这时,天空就成了百花园。“爆竹声中一岁除”,就这样,除夕过去了,新年又来到了。

  中华民族的节日多姿多彩,而春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400字 篇4

  “扭秧歌”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妈妈经常提到他;陌生的是,我从来没见过。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去年春节,我有机会看到了它,那场面可真够壮观的,使我终身难忘。

  正月初一的早上,妈妈带我去逛地坛庙会。庙会上,卖的东西可真不少。光是吃的就有七八十种,什么“驴打滚”,“艾窝窝”。让人看了真要垂涎三尺了。庙会里不仅东西多,尔且人也特多。远远看去,人群就像一团乱麻缠在一起似的,黑压压的一片。忽然,我发现东北角的人最多,人们紧紧挨在一起。

  我好不容易才挤进去。往前一看,嘿!这是什么?真棒。只见广场上几位老爷爷与老奶奶,身穿红色的服装走摆摆步。衣服上挂着一条红段子,腰上系着一只鼓。随着鼓不停的敲,翩翩起舞。脚步随着鼓点越跳越快,最后想飞起来一样。场面十分壮观。

  这时,妈妈挤了进来,对我说:“佳欣,这是扭秧歌。”“是啊。孩子。”这时,一位老爷爷搭上话,“扭秧歌在你出生前就不演了,你是第一次看吧?”我轻轻点点头。老爷爷继续说:“要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我们继承民族文化,可能你们这辈人尽看不着他了。”

  听着这位纯朴憨厚的北京老汉的一番话,看着扭秧歌,我的心中泛起了一阵阵的波澜,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想:中国扭秧歌与许多其他民族文艺,都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珍品,如果人们一味的去追求洋玩意尔把我们自己的艺术珍品扔掉,那多可惜啊!

  “扭秧歌”不但是中国的“土产”,而且它显示着中华民族的气魄,把奋进的精神带给我们每个人,我们一定要继承他,发扬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