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风俗习惯作文400字

时间:2021-08-31

关于春节风俗习惯作文400字汇编9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节风俗习惯作文400字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400字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400字 篇1

  派"红包"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400字 篇2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放鞭炮,剃头发……我们南阳过年的习俗和规矩太多了,弄得我摸不着头脑,对,找正在贴春联的爸爸。

  “贴错了,贴错了!”我看见爸爸正在贴“福”字,他竟然把“福”字贴倒了,我焦急的叫起来。爸爸不急不慢的说:“没贴错,没贴错。”

  “那为什么将‘福’字倒着贴呢?”我疑惑不解的问。

  爸爸说:“‘福’字倒着贴,说明福气到(倒)咱们家了!”爸爸说完,停下手中的活儿,给我耐心的讲解起来。

  爸爸说,过年还有一种习俗——放炮,这也与年有关。传说,“年”是一种独角兽,每到腊月的最后一天,它便出来吞吃人们的食物,威胁人们生命,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这种独角兽有三怕——怕光、怕声、怕红颜色。于是,每逢过年,人们就贴上红红的对联,挂上大红灯笼,燃上红红的蜡烛,还要砍伐竹

  子焚烧,焚烧时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闪出红红的火光,就可以把“年”这种野兽吓跑。这就是春节贴春联、放爆竹的来历。

  我又问:“那为什么二十七要剃头发呢?”爸爸吸了一口烟,慢慢的说道:“民间有一句俗语: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剃了头好过年啊!”哦,我明白了。

  正在这时,院外响起了孩子们唱着的童谣:“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我完全沉浸在他们的欢乐中,也奔出院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了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400字 篇3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非常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400字 篇4

  “扭秧歌”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妈妈经常提到他;陌生的是,我从来没见过。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去年春节,我有机会看到了它,那场面可真够壮观的,使我终身难忘。

  正月初一的早上,妈妈带我去逛地坛庙会。庙会上,卖的东西可真不少。光是吃的就有七八十种,什么“驴打滚”,“艾窝窝”。让人看了真要垂涎三尺了。庙会里不仅东西多,尔且人也特多。远远看去,人群就像一团乱麻缠在一起似的,黑压压的一片。忽然,我发现东北角的人最多,人们紧紧挨在一起。

  我好不容易才挤进去。往前一看,嘿!这是什么?真棒。只见广场上几位老爷爷与老奶奶,身穿红色的服装走摆摆步。衣服上挂着一条红段子,腰上系着一只鼓。随着鼓不停的敲,翩翩起舞。脚步随着鼓点越跳越快,最后想飞起来一样。场面十分壮观。

  这时,妈妈挤了进来,对我说:“佳欣,这是扭秧歌。”“是啊。孩子。”这时,一位老爷爷搭上话,“扭秧歌在你出生前就不演了,你是第一次看吧?”我轻轻点点头。老爷爷继续说:“要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我们继承民族文化,可能你们这辈人尽看不着他了。”

  听着这位纯朴憨厚的北京老汉的一番话,看着扭秧歌,我的心中泛起了一阵阵的波澜,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想:中国扭秧歌与许多其他民族文艺,都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珍品,如果人们一味的去追求洋玩意尔把我们自己的艺术珍品扔掉,那多可惜啊!

  “扭秧歌”不但是中国的“土产”,而且它显示着中华民族的气魄,把奋进的精神带给我们每个人,我们一定要继承他,发扬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