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首诗优秀作文

时间:2021-08-31

  【篇一:那是一首诗】

那是一首诗优秀作文

  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

  ——题记

  生命多姿多彩,如同一首诗。

  漫步在树林间,一抹清新的绿映入眼帘。风儿拍打在树叶上,发出“沙沙”的声音,鸟儿在枝头蹄唱,树叶舞动,到处是生命的气息。

  回到家中,看见一只一只的蚕都变成了银色,金色的茧,它们都在成长,生命都在向前,我不懂它们为什么要作茧自缚,大概是生命的安排吧!爸爸为了让我更好的观察蚕的变化,剪开了一个茧。

  白色的蚕日夜缩短,慢慢地变成了棕色,变得胖了一些,一动不动地呆在那里,每天都为我展示不同的面貌,过了几天,蛹的颜色慢慢变白,身体也舒展开来,有些许绒毛附着在它的身上,可是,不久却死了。当我在叹息生命的终止时,一个金色的蚕茧有了动静,蚕茧很不安分地四处摇晃,渐渐地茧的上方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小小的身体向上蠕动着,它努力挣脱着茧的束缚,那个口子被撕开了,它扑闪着翅膀跳了下来,重新站在我面前,它不再是一只蚕了,它已经变成了一只蛾子,我久久凝望着茧上的血迹,我知道了它的痛苦。它生气勃勃地站在那里,等待着同伴的到来。我想起了那只死去飞蛾。

  正有着哪一种不顺从的力量,才展现出生命的光彩。只有在逆境中向上,有过努力拼搏的生命,才有这诗一般的意境。

  闲来无事,正巧看到了一只小小的蚂蚁,我倒了一些水,浇在它身上,它拼命地挣脱,漂浮在水面上还是向前跑,我想:它怎么能逃脱呢?它肯定不可以逃出水的“魔爪”但出乎意料,它被水冲到了墙壁上,它又举着自己微弱的双腿向上挪动,我惊叹了,一个如此微弱的生命竟可以逃脱。

  一只小小的蚂蚁,对生命的渴望,对逆境的不顺从,它的坚强,它的毅力,着实让我们惊叹。

  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只有一个勇于拼搏,勇于反抗的生命才值得被人歌颂,而一首好的诗,才值得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颂。

  一个勇于拼搏,勇于反抗的生命就如同一首诗一般,优美动人。

【篇二:那是一首诗】

  春天播种了爱的海洋、生的希望和自然的浩瀚。

  ——题记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城市中荡漾的绿意,我们眼眸中洋溢的活力,我们困难中燃起的希望,那都是春天的馈赠啊!春,那是一首诗。

  春装点生命。老人在城市的冬天被冻了许久,寒冬的雪花是凋谢的花,肃杀的风无情的将生命冰冻。他们熬过了一个冬天,迎来了春天。他们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阳光、花香、暖风、绿叶……这些装点老人生命的东西都是春天的必需品啊。春意盎然焕发生机勃勃,残年的老人到了晚年愈发受不了秋天的萧瑟了,还好有春天的旋律奏响。春天就像一片爱的海洋将其笼罩,那种感动是诗的开篇,使人动容,让人忍不住弯起嘴角。春,那是一首诗,拖着生命的雄伟之诗。

  春点燃希望。春是农民劳作的季节。这时候离收获的时间还有太久,可是为了收获丰盛,在春天就必须努力地播种。他们很少抬头看看天上的蓝天白云,即使那再美,也不及那农作物让农民燃起希望,那是他们生活的希望。他们在春天制造喜悦,在秋天收获喜悦。春也是农作物的希望。春天的露水是他们成长的养分,他们的盼望迎来了春神奇的药水,那药水没有一点点的不干净的成分。春这首诗是干净的,而春的这个部分便是诗的高潮吧!生命如火,这是由生与希望奏出的底乐。春,那是一首诗,用生命吟出的伟大之诗。

  春依靠色彩。红花绿叶,蓝天白云,就连黑夜也能瞧见春天那零零点点的红花,也能嗅到那一股好闻的清香。色彩是春天的光辉,所以春这首诗的结尾应该是轻柔的。如果太喧闹会打扰到一花一草的静养。那是不同于海蓝色的一种新鲜感,却也是浩瀚的自然。那一片片花海令人称赞,从下往上看,会发现每一朵花都生长的那样的有力。他们的动力是春,他们相互依靠,相互成为彼此的希望。春,那是一首诗,用色彩装点的清新之诗。

  春天孕育了那样多的感动,奇妙的、伟大的。我庆幸每年都会见到春的模样。他们说夏是一枝花,秋是一捧水。而我想说,春,那是一首诗……

【篇三:那是一首诗作文

  战争是残酷的,但是为了和平,人们对战争无所畏惧。

  ——题记

  今天的人们过着安定的生活,在阳光明媚的天空下,孩子们可以快乐的学习、玩耍。没有人希望战火再起,但他们永远不会忘记曾有过一段时光,硝烟遮天敝日,大地满目疮痍。70年前的人们,为了后人的和平、幸福生活。用自己的信念谱写了一首伟大的诗篇。

  在那1941年,苏联的北方,一座名叫列宁格勒的城市。人民在寒冷与饥饿中挣扎,而城外是纳粹的“铁钳”大军,城市看似要崩溃了。又是一个寒冷的正午,刚下飞机的朱可夫元帅正在大街上巡视,边吃午餐边检查城防。一位小女孩走到他的面前,弱弱地问了一句:“叔叔,您能允许我用手接住您吃剩的面包屑吗?”“为什么,孩子”朱可夫亲切地问道。小女孩回答:“家里的粮食给了军队,我妹妹快饿死了,我想找点吃的给她吃”。元帅听后立刻将面包递给了她,然后转身对随行的士兵们说道:“看到没有,为了这些支持我们而做出巨大牺牲的人民,咱们一定要战胜万恶的法西斯!”列宁格勒被围超过900天,直至1944年才解围,其间有85万民众死于饥饿、寒冷(保守估计),但城防始终没有崩溃。红军与苏联人民用信念支撑起了战场的半边天。那是一首诗。

  1942年初,伦敦城已经被轰炸得面目全非了,尽管首相不断激励士气,但胜利依旧遥遥无期。在伦敦城外,露丝一家正在吃着晚餐,席间气氛如往常一样轻松,偶尔天空中有飞机掠过,这个7岁的孩子总会显得恐惧,父亲却指着天空,用安慰的语气对她说:“孩子,那是皇家空军的飞机,是在保护我们。”事实上,他们的邻居在一周前死于轰炸。夜晚,父亲照旧听着BBC的广播,之后总会对露丝说:“不论欧洲与太平洋传来多少坏消息,但是美国人与我们站在一起,苏联人也和我们站在一起,咱们英国永远不会孤军奋战,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大轰炸中,反V1导弹就造成了1万英国人的死伤,其余伤亡更是不计其数。但英伦保卫战最终胜利。英国人的信念终于让战争在1945年终结。那是一首诗。

  战争本身就是用生命谱写的诗,用信念谱写的诗。信念维持着生命,对抗可怕的死亡。

  一首诗也许优美,但这诗却是悲壮而伟大的,如同人的信念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