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作文

时间:2021-08-31

散文作文汇总七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散文作文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散文作文 篇1

  有人说散文是弥漫的色彩,到出都能看到她的影子,听到她的声音。有语言的地方就有散文的存在。还有人说散文是心声的随意流露,不受条条框框的制约。于是把散文定格在形散意不散的范围内,作为最普通最实用的文学形式生活在民间,成为语言流通,交际范围最广的方式存在,是老百姓最喜欢的交流习惯。

  古人云,‘遍地黄金在人取’,‘君子爱才取之有道’,这是在生存的道路上给人们的提醒意识。那么玩散文的朋友们,如何认识散文独立存在的意义和她的历史地位?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应这一存在的现象?我谈点浅薄看法与朋友们交流。

  我们大家都知道,从文字流动开始,散文就应用而生。从一字一义,到一字多音多意;字义词意曲解歧生现象普遍存在。每个朝代都要创造和吸收一部分字词充实到字典里。文字的庞大和复杂,使用上的随意和混乱,造成了理解上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不过,给思维带来了更广阔取向空间。留下来的名著经典,都有理解上的误区和辩解上的新义。因此到了宋朝,为了舒解文字上的规范和意境上的划界,普遍采用朱熹的《四书集注》,《通书解》等注解。在文意梳理和文笔的抒发上,都把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刘知几的《史通》作为立意看事的理论依据。文体在散文的基础上,呈现出多形式的风格。文风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更新的实用内容。这样一来,人们的意识空间又在模仿的范本上吸纳。反复利用,重复使用,经典语言成了意识上的依据和理论上的支持。引用经文典故成了历代文人学者手中的秘密武器。怀旧成了特有的联络情结。

  散文是人用文字赋予自然世界和感情世界的一种理性呼唤。她是心灵的叙述,意境的豪放,理智的呈现,精神的挥洒;是人间情景流动的甘泉,是沐浴心灵的营养,是净化思维的乐园。人人都能享受到她的洗礼,都能体会到她蒸发出的热量,她是通过文字和声音传递着一种希望。

  历代文人把散文的结构比作是人与大自然一次深情对话。地上所有的物质都可用散文表达。她是文字游戏,是爱好者的理想回放。我欣慰的感觉到,文章中的意,是一个人的筋骨,作者尽情把自己的胆量注入;文章的理,是一个人的血管和气脉,作者用智能的手让它们畅通;文章的形是个框架,作者把一时的梦想存放;文章的神,是一个人的灵魂,用情培养才能看到光亮。,我深刻体会到,人间万事万物,就像洒满山河的珍珠,文人手中的笔,就是一根绳索,眼是智慧的灵光,用心把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一条项链。至于它的色泽,明亮和造型如何,就表现在一个作者全部的精神内涵上。

  采用时代的口语写作,讴歌时代的主旋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现代化的加速,人们的视野和欣赏水平发生深刻变化。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显得压力沉重。长篇,大作再不是欣赏和青睐的对象,内容丰富,短小精干正统领时尚。思维跟不上时代的感觉普遍存在,人们的精力不够分配,要求的水准更高更新,不喜欢庞杂上难懂的语言,喜欢轻快明亮,赋有意境色彩的语言风格。散文正滋生出多种不同类型的品种进入千家万户。

  散文是语言的表现形式,只要语言存在,她有必然存活的价值。爱好文字游戏的朋友,自然会想到要有创新意识。如果思维跟不上发展的步伐,思维产品自然也会落伍,压力当然会更大。况且怀旧的现象也很明显,面对这种压力,唯一的办法是学习提高,从旧的观念中走出来,摆脱来自自己的束缚。说到底还是一个认识上的问题。只注重文字的装饰效果,缺乏意境和深度;或者只注重意境和深度,不注重艺术效果,同样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我们身边到处是精彩的瞬间,遍地都是黄金,所缺乏的是自己的慧眼。

散文作文 篇2

  汪曾祺散文之好,读过的人有口皆碑。他写景、写人、写事、写物,看似冲和散淡,其实有着精心的布局,结尾尤其好。读每一个结尾都是一种享受。一切景语皆情语,但还不只是景语,每一句平实的话都有深情。全篇只一两句点到伤情之处,好比冰山露一角,我们就能体会到那座冰山。比如《北京的秋花》,通篇写的是各种植物,很生动有趣,像科普读物,后面写到秋海棠,带到自己的母亲,很小的时候就得肺病死了,锁在一个小屋里,怕传染不让人去看,所以对母亲没什么印象,小屋边开着秋海棠,看到秋海棠就想起母亲。语言非常的平静,一点不抒情,但给我巨大的感动。再说写他的老师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通篇细密的写沈从文其人其事,非常平实,行文到最后写到老师的死。只一句,也是用叙事代抒情:“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这是多么高级文字,堪称人书具老。

  书中也有赤子的情怀流露。在西南联大边的诸多茶馆之一的墙上,发现了真正的诗:记得旧时好,跟随爹爹去吃茶,门前摸螺壳,巷口弄泥沙。

  几篇文章也提到了茶文化。在《湘行二记》中,汪曾祺细细的提到了擂茶,他十分喜食,令我想起去年到湖南湘西时也在马路边买到过擂茶,已经不十分的土了,类似珍珠奶茶的店铺。汪曾祺还反复提到了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大学生们都爱泡昆明的茶馆。有人甚至连牙刷脸盆都放在茶馆里。他是个美食家、老茶客,对茶也有心得,在《寻常茶话》一文中,大谈了吃茶的点滴。

  在《皖南一到》一文中我发现我祖母与汪曾祺是徽州的同宗,都是越国公汪华的后人。汪华大概是割据一方的豪侠,后来降了唐,受李渊封为越国公。在隋唐时期,这是个很高的封号,隋炀帝时期的司空杨素就是越国公。当地称“汪王”,或“汪王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