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作文

时间:2021-08-31

【精华】散文的作文汇编九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散文的作文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散文的作文 篇1

  寝室里太吵杂,果然不是适合自习的地方。收拾好了书包,准备去图书馆。

  立冬已过,空气是彻底的冷,已经没有了一点秋日的凉爽。公寓楼间的道路两边立着柱状的路灯,近乎纯白又微带橘黄的光茫无言地撒在精致玲珑的小白方格路面。没有一个行人,刚才仅仅有几辆自行车无声地走过。行于其间,光芒充满四周,更觉得寒冷。

  桥头是昏暗的世界,正面的桥面只有几点微弱的灯火,背后的街道边的路灯高悬,那光芒反而照不亮我身处的小世界。以暗蓝的夜空为背景,一半绿一半金黄的银杏叶、暗红的矮枫、长青木的绀碧构成了一副色彩丰富而细腻、似乎在怀念金秋的画面。

  踏过桥面的积水,又忍不住看向夜色中的另一座桥,不光桥面有很亮的路灯,靠近岸边的桥梁还有橘色的探照灯将桥身照得很亮。于是那绚丽的红色就在夜色中绽放,有倒影在水面,光彩辉煌。再远是座安静的铁桥,桥身散发着幽深的蓝意。

  另一个方向的不远处因水面间的落差而存在一个小瀑布。落差不大,但与河面齐宽。这是唯一打破了夜的宁静的哗哗水声。比起绚烂的那一方向,无光的世界与气势恢宏的水声更显无边之感。

  过了小桥,转向在没一座桥的方向,呈扇面的图书馆将它的侧边面相了我。道路的右手边是一片荒地。又是柱型的路灯,只不过很是暗淡。栽了一圈行道树,却遮挡不了荒原的感觉。这里的杂草齐身,还泛着绿意。左边还是水声,但晚秋遗民的歌声轻轻地传到了右耳。荒地的对面是四号教学楼,漆黑一片,与荒地一起涌现出一种庄严。

  已经到达了图书馆外围,沿着邻水的湖边走着。踩在木板铺就的地面上有低沉而质朴的咚咚声。五层楼的图书馆向这边展开,层层亮满了灯,在如墨的黑夜,像似一艘未来的巨型星舰,梦一样的感觉。

  从外围盘旋的楼梯拾级而上,经历了一番奇幻旅程一样,现在回到了现实。

  好像身边有许多的秘境,我确信其中之一便是以灯为轮廓的梦的世界。

散文的作文 篇2

  我不是很喜欢看小说,因为我总觉得那不是真实生活里的世界。我喜欢看散文,一篇一篇总能用质朴的语言,真实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的打动我。我看的散文书很多,而我最喜欢的两位作家是龙应台与丁立梅。

  当我看完龙应台的第一本书《野火集》时,我就被这个华人作家所震撼,她用一种锋利坚韧的语言,写出了这么一本书。《野火集》使我觉得龙应台是一个严肃的女性。但当我翻开《目送》《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时,我不由得为之动容。原来,龙应台更多的是一种母性的慈爱,她将一种种爱写进了她的书里。这些书反映了龙应台的经历,殊不知,其实也是在向我们表达了人世间的母爱、亲情、博爱。可以说龙应台的“人生三书”里没有一篇是由多么华丽的语言拼成的,它甚至没有语文上所谓的好词佳句,它全部都是龙应台发自内心的话,可我却为这样的一篇篇文章感动。

  另外一个作家并没有龙应台那样的有名,也没有龙应台出版的书那样的图书销售量。可我更爱她的文章。在她的世界里,世界万物都是美好的,都是有爱的。她就是丁立梅。她的写景书《遇见》用很平常的语言却写出了世外桃源;她的感悟书《暗香》告诉了我们每一种花开都是对大自然的馈赠;她的写实书《暖爱》用她自己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的感动我们。

  我喜欢她的朴实“滚滚红尘之中,我们都不可避免会陷入孤独,但只要人世间有爱在,有善良在,有朋友在,就会有春暖花开”,我喜欢她的感悟;“一个人的存在,到底对谁很重要?这世上,总会一些人记得您,就像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凡来尘往,莫不如此。”

  这就是我喜欢的两位柔情似水的作家和她们的书。

散文的作文 篇3

  或许,我真的明白了

  醒了,只觉得眼角边湿润着。也不知那是为什么,莫名不带任何情感的落泪。开了手机,才记得今天情人节,很想收到那条信息,但早已猜到结果。他的沉默已经是最好的答案。于是打开手提,记录下这时候的心情。

  过完这个假期,没有意外,我就要下定决心,不再对他带有任何的有超越朋友的情感,丝毫都不允许。那曾经的错过,今后不再带有任何的新期望,不会再欺骗自己想着会有怎样的好结果,我们做得唯有好朋友,一辈子。毕竟,这年头,暧昧,我没资格。

  看着透过窗帘,那昏暗的光线,使得气氛更加凄清,家里空荡荡,突然也觉得自己开始感性起来。安慰自己说;我,还是那样的多愁善感。

  昨天他才开玩笑说过:“多少年老同学啦!”“两年而已”原来我们才认识了两年多,不过感情还算蛮深厚的,应该说这感情是我们相互拉扯取笑而建立的吧。昨晚的'聊天似乎大家也在暗示过什么,但我还是不懂,也不愿意懂。又一年,好多朋友都说等着我派喜糖,我也笑着说糖果还在厂里制造,还未是时候出厂。其实,是有过追求的人,只是自己顾虑太多,难于全身心投入,最后还选择等待。朋友说得我对,‘谁最刻骨铭心你心中早就有答案,一早你就已经默许。你一直的不能抽身,只能说对于他,你还是留有自私!’或许吧,不是什么时候,成为了朋友的御用情感专家,只是似乎太懂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自己也会走向迷茫……最后我还是需要慢慢走出这圈子。

散文的作文 篇4

  会议间歇,入群读晓斌“令人头疼的作文课”,感觉不像晓彬老师在说话。

  晓彬是校长,博览群书,工作循循善诱。而这两节作文评改课,他让学生拿出以前的作文自己修改,布置完任务因事离开课堂。待他回到教室,学生未改,一学生捂着本子不让老师看,他生气地想:你不让我看,我也不看了,想帮你,你还不领情,懒得理你。

  故事之后,是晓斌的反思,颇为深刻。但我无心细读,只想当面问问晓彬,这是作文评改课吗?这样上课老师“悔”死又有何用?学生有多少这样的两节课可以“聚在一起说话”,而可以“不用心修改”?我不知道晓彬学校的老师怎样上课,也不知晓彬作为校长发现老师这样上课作何感想?

  此刻,自己觉得有些心堵,这样的感受该不该发群?我迟疑着,打好的文字滞留在手机屏幕。

  想起寒假后组织的学生征文,一样的“令人头疼”,空话大话假话,而且“雷同”。那日,一位学生家长,问孩子的作文能否获奖,语气中感觉她对自己的孩子信心满满。这位家长是乡镇的小学老师,利用假期陪孩子上作文补习班,补习班主讲教师是城内某小学业务副校长,以作文指导成名,在家长心目中很有分量。

  我找出她孩子的习作,又拿出两篇雷同文,她傻了眼。她告诉我,这篇参赛作文是她看着孩子“修改”而成,她相信是孩子的亲笔。

  第二天,她来和我致歉,也是在诉苦。她说,辅导班的钱白花了,老师的辅导方法是,把上届学生的优秀作文让孩子们背下来,然后插在自己的作文里……

  这个辅导班叫“写作速成班”,假期收入不菲。知情人透露些底细,某校班主任老师负责招生,语文老师负责提供范文,大家分成。辅导班生意红火,预退教师常年授课,辅导班有营业执照,属于民办学校。有些在职教师看着眼红,效仿三五人搭伙办短训班,或在车库或在农家,上边查得严,就说是亲戚家孩子补课,也就免去各种办班手续。

  想着晓斌是负责任的校长,想象他的学校该是另一番景象。这样转念,觉察晓斌“令人头疼的作文课”在自己内心激起的波澜,感觉资源难得。想点击“发送”真实的感悟与晓斌碰撞。

  心有余悸,毕竟大家习惯“画饼”。画“饼”不给“饼”,不给“饼”而继续画“饼”,如当下盛行的教师培训,长而久之变作负激励。想起钱起的《省试汀灵鼓瑟》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如何无“帖诗”痕迹,还把人带到永恒的境界?我在思考我们这个群的发展前景。

  先发吧。近日在读奥修,他说心中没有光不要想着助人。此刻自己,内心被现实的“恶露”堵满,尚需清淤,怎能静心对谈?只想“捕捉”当下帮助自己。真诚地附上后缀:“对不起大家,请晓彬包容我的自私!”

  忙完一日工作,想想“修改文章”,应该与晓斌有个对接,何况若水也提到更想知道“改文”的方法。

  能感觉到杨老师病中多了一份担忧,或许我的“想当面问问”让杨老师顾虑大家难以接受,或许我的“利眼”又回到昔日的咄咄逼人,或许我的“认知”停留在了技术层面。泄气?失望?自己直觉捕得的感悟,思考后发群,其价值非他日可比。此刻的我,心绪平和,探求真理在脑海中根深蒂固,不会消逝。

  “修改”?想着自己原来的写作,写人、记事之前先狠很地抒情,然后再用夸张的字词渲染,最后结尾,再加上自己特别主观的评论以提高格调。这些文章现在再读,令我羞愧不已。有了这样的体悟,指导学生修改,只做两件事。一读,抓画面。二找,找形容词,找一个删一个,还原当时的场境。学生习作每天上墙,修改随时随地。时间一长,改起文章来,学生会找具体的事例表现自己想要说的情感。表面看,孩子们删掉的是“形容”,实际上,他们在学习审辨。还会有“雷同”,是思想撞“衫”,真理或见解流注自己的故事,成了思想体系的一支。

  学者遂不失时机,以近日读经之惑相询,《大学》的“格物致知”可否作为“修改”之回路?

  章太炎引王艮之解曰:“‘格物’,即物有本末;‘致知’,知所先后,乃与‘诚意’‘正心’合,次第也相符。”粗浅理解,格物,感之于外;致知,觉之于内。如宋儒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即内在生命节律与昼夜四季相合。若用《白虎通》的“觉”浅显释之,乃学者与教者相互感应。“觉”是通过自己与学生的交相互动,唤醒其本有的生命节奏而已。

  想一想读“令人头疼的作文课”心堵的缘由,是用课后的“思”替代当下的“觉”成为当今教师培训的导向,尚需“修改”。用近人严立三先生的《礼记大学篇通释》劝慰自己:“知者,情之感也;物者,感之应也;致者,极也;格者,通也。通物而感,极感而实有诸己。”

  广言学之,持一颗初心,念兹在兹。念念不忘,必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