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作文

时间:2021-08-31

关于读后感的作文集合八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后感的作文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后感的作文 篇1

  小说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描写了20年代贩酒暴发户盖茨比所追求的“美国梦”的幻灭,揭示了美国社会的悲剧。

  翻开首页,一开头就吸引了我: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那些优越条件。”

  这样的开始给我一个感觉,这本书是教人做人的。顺着那一行行字体,深入下去,发现不仅仅如此。

  “我”,也就是尼克,闯入了挥金如土的大富翁盖茨比隐秘的世界,惊讶地发现,他内心惟一的牵绊竟是河对岸那盏小小的绿灯——-灯影婆娑。

  尼克从中西部来到了东部,从事证券业。他的邻居盖茨比出生贫苦,年轻时是军人,爱上了富家女黛西,因身分地位悬殊,不久黛西嫁给了富家子汤姆,21岁就声名显赫的橄榄球名星。

  盖茨比战争结束后通过非法买卖,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在黛西家对岸建造了别墅,他每个星期都请很多富人到别墅狂欢,以显示他的富有和人际。他天天举行宴会吸引黛西。和黛西恢复了情人的关系。

  黛西的丈夫汤姆也有个情人叫茉特尔,在一次聚会后,黛西驾着盖茨比的车撞了茉特尔。茉特尔的丈夫以为是盖茨比撞的,潜入盖茨比的别墅区,称盖茨比在游泳池里游泳时开枪打死了他,然后自杀。

  在盖茨比的葬礼上,过去的座上客一个也没有来,葬礼十分凄凉、黯淡。此时,黛西夫妇悄然离开了这座城市。不久,尼克也因不能适应这儿的一切而离开了东部。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富人之间的虚荣与矫情;看到了一个时代的荒诞,一代宠儿的堕落,一个变质的爱情,一个人生的悲剧。尼克这样评述盖茨比:盖茨比对我是个例外——这个盖茨比代表着一切让我嗤之以鼻的事物。如果说个性是一系列显著的表现,那他也有某些突出的东西,某种对生活前景的高度灵敏,仿佛可以将他与那些可记录万里外地震强度的精密仪器相提并论。

  这种灵敏与那种优柔寡断的敏感毫无共同之处,后者在“富于创造性气质”的幌子下变得堂而皇之,而前者是一种永远怀有希望的非凡天赋,那是一种富有浪漫色彩的敏捷,我在其他人身上从来没有发现过,而且将来也不大可能再发现这种品质了。

  不错,结果证明盖茨比是对的;对于人们一时的悲哀和短暂的欢乐,我暂时失去了兴趣,吸引了我的是吞噬盖茨比的那种东西,是在他梦想幻灭后尾随而来的污泥浊水般的尘埃。

  小说最动人的地方是情感的描写;对消逝的时光一种无可挽回的感伤;对盖茨比怪异的罗蔓蒂克意志,以及黛西、汤姆对爱情和地位的世俗;尼克的道德观和生活中无可适从的感触。

  书中这样描述:我想到外面去,在柔和的暮色中向东朝公园走过去,但每次我起身告辞,都被卷入一阵吵闹刺耳的争执中,结果就仿佛有绳子把我拉回到椅子上。然而我们这排黄澄澄的窗户高踞在城市的上空,一定给暮色苍茫的街道上一位偶尔观望的过客增添了一点人生的秘密,同时我也可以看到他,一面在仰望一面在寻思。我既身在其中又身在其外,对人生的千变万化既感到陶醉,同时又感到厌恶。

  读了两遍,《了不起的盖茨比》,文笔细腻、优美。看后感觉非同一般,其语言的魅力和故事的主题思想,都是一流的。怪不得村上春树如此推崇。这确实是一本难得的经典之作。看似一般的婚外情,却反映了那个时代富人的空虚、虚伪,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变质的爱情,终将导致悲惨的结局。悲剧小说尽写到如此优雅,在我的印象中只有川端康成的《雪国》有这样的美感。感觉这本书的文字功夫超过村上春树,这样的比喻不一定恰当,村上春树毕竟也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但我依然想说了不起的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创作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是一部颇有文学价值的著作,读后受益匪浅。

读后感的作文 篇2

  对于语法,中国人一直特别重视,甚至把它和背单词一样,作为英语学得好不好的标志。也因此,很多人认为,英语就是要靠背单词记语法才能学好的。而事实上以英语为母语的孩子是不学语法的。ES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学语法,正常课程里面是不讲语法的。那外国的小孩是怎么学语言的呢?英语不教语法也能学好的吗?

  英语启蒙从phonics开始,此书揭开了自然拼读法的神秘面纱。在类似搭积木、组合替换的游戏中轻松地读出、听清、记忆英语单词和句子,进而全面提升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这就是phonics的意义所在,即我们时常说的“见词能拼。听音能写”!关于Phonics其实在日常的教学中早就有渗入了,不过从来没有接触过一套理论专门解析我的这一教学行为罢了。很偶然的得到了这么一本书顿时觉得茅塞顿开,受益匪浅。在书上圈圈点点成了习惯,读后做个整理小结也是自己的一个小习惯。

  英语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学生们是各种听不清,记不住,读不对。学生们筋疲力尽,老师们也在绞尽脑汁。Phonics能够帮孩子的耳朵辨别音节和韵律;能够帮孩子搭建起词音和词形的联系。;Phonics还能帮孩子体验字母与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

  咱们在中文环境下学英语跟本书的作者女儿在国外学英语那又是两种情况。“安妮”是本书作者的女儿,她正在加拿大读幼儿园。通过观察安妮在国内外英语启蒙的经历,编写了这一本书。

  咱们中国的英语教育出品的多是“哑巴英语”,而造成哑巴英语的原因,绝不仅仅是“输出环节”的问题,造成哑巴英语真正的原因在于输入环节中原汁原味的英语听力输入量不够,中英互译的思维模式以及死背单词语法所造成的情境对应能力的不足。

  虽然平时教学中我常常我说某某两个字母组合发什么的音,但就是还没有一套理论支持,也没有一些专用的术语。通过阅读这本书,现在有了。英文字母有两个属性。一个是LetterName(字母本身的名字),一个是LetterSound(字母的发音)。而后者是学前班一年的启蒙学习内容。音和字母的对应,音和单词的对应,音和实物的对应,都靠音来连接。音才是英语启蒙的重点。

  外国的语言教育,真的是更注重“语言”两字。而我们,当然本人观点不能代表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还是暂且说自己个儿吧。我的日常教学更偏向“工具性”,朝着考试目标而定的“训练”。想来真是个落后分子了,这以后一定得洗心革面,跟国际接轨。

  背诵,这是大部分中国学生的拿手绝活。但是,为什么背下来的巨型为啥不管用呢?死背单词和句型就好比学游泳的人在陆地上做模拟动作,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的道理一样。单词也好,句型也好,都要在情境中才能学会运用。背下来100个句型不如通过动画片和阅读积累100个情境管用。这一片断深得我心啊,举双手支持。

  就是承认学英语,听原汁原味的歌曲,看美剧等都是在磨耳朵。()磨耳朵的关键不在于听懂每一个单词,而在于熟悉英语的韵律节奏,培养语感。这使我突然想起中央台的一套动画片,可以布置给孩子们当特别的`作业就是“观看英语动画节目”。

  中国孩子从小就开始听各种中文儿歌童谣,英语国家的孩子也是如此训练语感的。我们的英语启蒙完全应该走同样的路,首先得让孩子大脑中储存足够多的语音信号,他们才能区分各种信号的不同,所谓的辨音能力就是这样形成的。

  听力辨音能力和情境对应能力是输出的基础。输出是输入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输入一点点就开始关注输出,极有可能引发孩子的逆反和厌学。只要输入的资源正确、方法科学、时间足够。剩下的就只有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