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生物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讲的是免疫的基础知识。学习免疫知识,对于增强自身抵抗力,预防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增进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1.本节内容的特点和地位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传染病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的,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免疫和传染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这节课的学习又为下一章《用药和急救》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这节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说出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抗原、抗体的概念;

  (3)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溶入对学生进行科学史观的教育,使其感受到人们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认知水平上,这需要对科学不懈的努力与追求,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与探索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内容由人体的三道防线、免疫的分类二大部分组成,其中第三道防线的内容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一是因为学生对免疫的基础知识比较生疏;二是因为这节内容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对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利用教材中的实例:天花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的变化及结果来说明抗原、抗体及特异性免疫等这几个基本概念来突破这节课的难点。

  4.教学准备

  教师:预防接种证。

  学生:调查自己或他人打预防针的情况、预防接种证。

  二、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和启发式教学。通过一些直观手段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2.说学法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观察图片和分析资料相结合,掌握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作用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感冒流行的季节里,有的同学能始终很健康的学习、生活,而有的同学却未能幸免,为什么?吃同样的鱼、虾等食物,多数人安然无恙,有的人却出现全身发痒、起泡等过敏症状,这又是为什么?有的病人因肾脏功能衰竭而急需肾移植时,必须找到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肾脏,肾移植才有可能成功,这又是为什么?要了解这些,首先从人体的三道防线讲起。

  师生活动主干线: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资料分析一: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种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2小时以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都被消灭了。

  问题一: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会很快死亡?这说明皮肤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出示“皮肤的保护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和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资料分析二:

  当病菌侵入人体内时,吞噬细胞(一种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会赶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消灭。

  问题二:病菌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侵入人体内?人体的哪些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

  出示溶菌酶的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和吞噬细胞的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引导学生归纳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你说我说:生活中常见狗、牛用自己的舌头舔伤口,这是怎么回事?

  试一试,我能行:

  组成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对病原体的作用有何特点?

  师生共同小节:这两道防线的共同特点是人人生来都有,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

  资料分析三:

  当水痘流行时,已经提前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会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疫苗或没有出过水痘的人则往往患病。

  问题三: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袭呢?

  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己总结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然后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第三道防线组成及天花病毒侵染人体的过程,并总结出抗体、抗原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我来试一试:组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与前两道防线的作用特点相同吗?有何独特的特点?

  非特异性免

  特异性免疫

  作用范围

  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形成时间

  生来就有的

  后天逐渐形成的

  特性

  非专一性

  专一性

生物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水分代谢”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知识如细胞成分、结构及植物根、茎、叶结构等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为今后学习“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了解植物细胞的吸胀吸水;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 理解植物细胞渗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义。

  (3) 通过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理解渗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渗透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实践价值,增强学生关心生产,关心水资源的利用等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渗透吸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

  因为只有理解了渗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细胞吸水的条件,理解影响植物细胞吸水的各种因素,植物体内细胞间的水分传递和植物整体水分吸收、散失原理,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获得细胞吸水和失水与环境溶液浓度的关系的感性认识,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以及影响细胞渗透吸水的内外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渗透原理,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是教学的难点.

  因为在渗透作用中,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通过半透膜向浓度高的一侧渗透,这涉及到生物学知识与物理学知识的结合,对此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另外,引导学生如何从实验现象理解细胞渗透吸水,失水,从而进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渗透装置”的小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整个动态过程呈现在学生眼前,而在动手实验中,整个动态过程用肉眼是观察不到的。通过动态演示整个过程就能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这样的教学情景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良好的作用。

二、 说教法:

  1、探究教学法:这节课知识的理性较强,因而采用探究教学法更符合教学内容。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推理 用教学媒体对学生的推理结果进行验证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探索结果。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 说学法:

  主动学习法:通过设疑引入,边讲边演示动画,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对重点,难点知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实好教学目标。

四、 说教学过程:

  (一)关于引言:

  俗语导入创建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棵大树是如何将土壤深处的水分吸收并运输到树梢?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有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运输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谢过程。

  (二) 关于新课教学的安排

  !、让学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结构,教师采用边动画演示边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 ,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跃的部位,这样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个渗透系统做准备。

  2、 利用多媒体演示 “渗透装置实验”

  创设情景,提出探究问题:过一段时间,装置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液面会不断地上升吗?

  学生推测:A、烧杯中的水进入漏斗

  B、由烧杯进入漏斗中的水多于由漏斗出来烧杯的水

  利用电脑动画从微观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过程,对学的推理进行验证,同时讲清楚半透膜的性质,验证B的正确性。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渗透装置应具备的条件:

  (1)渗透装置的条件:

  A、半透膜。

  B、半透膜两测具有浓度差。

  (2)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进入下一个探究话题]

  提出探究问题:成熟的植物细胞为什么主要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细胞是否也具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出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及与渗透装置的比较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对比加深理解,验证了成熟植物细胞也是一个渗透系统。

  教学预测: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把细胞膜当成半透膜,教师进行比较讲解原生质层具有半透膜的功能。

  设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怎样设计一些实验来验证它呢?细胞在吸水或失水时的形态又如何变化?

  3、教师电脑演示动画“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同时层层质疑:造成质壁分离的原因是什么?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的空隙充满了什么物质?为什么

【生物说课稿4篇】相关文章:

1.生物说课稿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说课稿

3.精选生物说课稿4篇

4.【必备】生物说课稿3篇

5.生物说课稿汇编9篇

6.【实用】生物说课稿3篇

7.【精华】生物说课稿4篇

8.生物说课稿四篇

9.生物说课稿合集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