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是底面为长方形的直四棱柱。其由六个面组成的,相对的面面积相等,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认识长方形以及长方形的面积,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初步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及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等

  学具准备:长方体的长方体模型等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说教学方法

  基于《教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是教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学理念,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更广、更宽的操作、思维空间,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本节课中,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俗话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便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因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所以我以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为新课作好铺垫。

  (二)教师引导,自主探究

  安排学生自学,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为进一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让学生思考“对看似简单,生活中常常见到的长方体中隐藏着些什么秘密?”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1、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的特征

  让学生应用自己的学具(长方体纸盒)通过摸一摸,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算一算等实践活动,发现长方体面的个数,每个面的形状,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哪些面的长和宽是相等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哪些面的面积完全相等。接着让学生交流获取的知识,同时运用课件演示,巩固新知。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长方体的“棱”和“顶点”的特征。

  用课件出示学习任务

  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准备12根小棒,分别是绿色、红色、黄色小棒各4根,各种颜色的小棒长度相等,8个三角接头。为学生提供一个操作,探索的空间,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拼出长方体。教师引导学生“触摸”感知长方体的棱和顶点,通过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棱和顶点的特征,完成学习任务。

  让学生汇报长方全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用课件演示,并归纳。

  长方体是由6个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主体图形。它有8个顶点,12条棱且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明白,长方体的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放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长、宽、高。

  4、让学生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围绕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不定位观察,定位观察逐步抽象得出,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5、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看得到的棱用实线表示,看不到的棱用虚线表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形体观念。这样的设计可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有效突破教材难点。

  (三)巩固练习

  这部分我主要设计了三类练习分别是针对练习,基本练习及拓宽性综合练习。这样,体现了《数学课程》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四)课堂体验

  该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用类似“你有哪些收获”、“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等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本课从“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理念出发,在整堂课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为求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篇2

  一、教材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节课。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

二、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③思想品德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认识长、宽、高。

  教学难点为: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采取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内容属于几何知识中的概念教学。立体图形的教学必须在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活动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初步概括形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图形。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

  1、直观(实物或模型)

  2、概括(特征),抽象(图形)

  3、具体化(应用)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步:联系已知、观察实物、建立表象—导课:

  首先,计算机显示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强调“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为下面讲“体是由平面围成的”埋下伏笔。接着,老师出示长方体教具并引导学生观察:“它是由什么围成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微机示墨水瓶盒等各种长方体物体,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让学生初步感性认识长方体。然后老师适时提问:“怎样判断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是长方体呢?我们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就能够准确地判断了。”这种利用计算机复习旧知,提问题导课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激起了求知欲,自觉、有意地投入到了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抓住目标,合作学习,概括长方体的特征,抽象图形在这个重点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1.观察实物或模型,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用手摸一摸,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大脑的分析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计算机进行演示,然后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概念,使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展开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铺平道路。

  2.师生共同研讨长方体的特征,解决重点。

  我打算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要讨论的问题放手给学生。我列出这样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

  (1)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

  (2)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并用计算机动态显示验证:大家请看。

  (1)这是演示让学生数面,并验证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这是演示把棱分成四组,有规律地数出有12条棱,并验证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这是显示有8个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引导,循序渐进。比如在数面和棱的多少时,通过先让学生自已数,过渡到老师指导下的有规律地数,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益处。并且采用了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精神。

  3.抽象图形,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由实物到几何图形,是认识的又一次飞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凭借,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准备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并讨论:“你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每个面画出来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有的面画成了平行四边形?为什么有的棱画成了虚棱?”并运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从实物中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物体的图形。并与前面学习的长方体的特征,在学生头脑中共同构建,由实物特征图形,形成长方体的概念,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认识长方体图形的基础上,计算机演示并讲解长、宽、高的概念,突出强调由于长方体放置的方式不同,其长、宽、高也随之变化,然后让学生练习实际测量其长、宽、高,加深学生的认识,解决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

  第三步,具体化(应用)内化新知

  数学概念的形成与深化,不仅靠直观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趣、有层次的训练与练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深化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应用练习:要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多长的铁丝?

  拔高性的趣味练习:两个长方体玻璃筒,要求两学生往里面倒水的形状是长方体,看谁倒的快。这个练习既巩固了新知,又开发了学生智力,使学生的学习意犹未尽。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纲要信号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重点突出,突出强调了长方体的特征。(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6个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并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以上是我对《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