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有关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汇总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三、预学设计

  在预习的基础上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1)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2)预习"联想与启示",试着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到又一个新的问题:微粒—原子能不能分成更小的微粒?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假设。

  思考 假设:我想:原子是一个实心球。原子象一个乒乓球。 原子象一个气球。原子是一个空心球。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求知欲讲述: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人类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结合联想和启示,播放α粒子轰击金箔的动画。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

  交流讨论:大多数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一穿而过。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粒子存在。有极少部分粒子反弹回去,说明运动中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这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因为核很小,所以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去。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提问:金属是否带电? 构成金属的原子是否带电? 为什么原子不带电呢?

  思考回答 阅读:P67—P68及拓展视野 多媒体演示:原子内部结构

  交流讨论: 原子的结构结论: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利用模型学习物质结构总结:

  盘点收获回忆、总结、发言形成原子的结构练习: 看屏幕,做练习 学以致用

五、反思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原子的构成,我主要采用了:阅读前人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分析——提出假设——验证的方法,通过课堂的表现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可行的。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并且大多数学生能投入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但也看出部分学生探究意识还不够,仅停留在面上,未作深入的思考。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2

  一.指导思想

  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节选自全日制普高教科书<<化学>>第二册第二章,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碳族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认识硅的晶体结构.性质和用途.联系C的知识来学习硅的新知识.

  2.教学目标

  依据教改精神.新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a.理解并掌握晶体微粒种类及其相互作用力与晶体类型的关系,晶体类型与晶体主要物理性质的关系

  b.掌握理论知识指导学习硅元素性质知识的方法

  c.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会将平面图想象成为空间结构,又能将空间结构表示在平面图上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具备有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同时都有一定乐于展示自我.在本节课的概念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与乏味感.

  由于理论性较强.采用互动式教学 理论性较强,用图片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程,我准备请同学在课前对景德镇陶瓷.秦始皇兵马俑等作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早请同学作介绍后,我将给他们较为具体的去陈述中国陶器的历史.从而引出现实生活中的含硅的性质.

  2.丰富知识的外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阅读课本,并请学生归纳课本内容并回答

  提问如"谁知道硅在地壳中的含量?""谁知道硅在宇宙范围内的含量?""硅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

  3.借助于多媒体向同学们看晶体彩图

  从晶体的外在结构引入硅的结构及其硅晶体结构平面

  再展示金刚石晶体球棍模型

  通过对比金刚石晶体与晶体的结构分析结构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再推出原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通过讨论晶体硅.金刚石.二氧化碳.碳化硅四种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低

  再比较它们的化学键,对它们物理性质的影响因素

  利用判断题,解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模糊点

  4.指导学生归纳本章本节的内容

  归纳.总结.及时巩固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学生掌握并及时解决可能留下的问题.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高二化学的第一章第一节《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钢铁》的第一课时,它是初中化学金属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所以本节内容意在于加强对金属通识的了解,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熟悉金属活动性顺序及氧化还原理论等相关知识。

  2.能力水平:学生具备一定的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阅读有关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建构对金属的认识,感悟金属材料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金属的共性,推知金属键的存在。

  2.了解金属冶炼和使用的历史,感悟金属材料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3.了解我国的金属资源和冶炼现状,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感悟金属材料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教学难点:金属键为何能决定金属的共性。

五、教法、学法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生疑

  上课伊始我利用一段视频创设情境,这段视频展示了形状记忆合金的神奇功能,激起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结合学生对金属已有的认识及教材资料库中的内容“金属之最”设立有奖竞猜,展示金属的特性及其对应的用途,接着创设一个问题情境:

  卢瑟福当年为何选择金箔做ɑ粒子散射实验?

  金箔的厚度仅为10-7m,却是由几百个金原子堆积而成的,卢瑟福选择金箔正是利用了金出色的延展性。这个问题使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到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提炼概括,科学定义

  金属个性有所不同,它们会不会有共性呢?引导学生回顾金属的共性,并请学生根据金属的共性进行提炼概括,尝试给金属下个定义。活动之后同学们很想知道自己下的定义是否科学?到哪里寻找最权威的金属定义呢?学生马上想到上网查阅,此时教师指出网上资源虽很丰富,但其科学性有待甄别,同时指出获得科学定义的最佳途径之一是查阅辞海。

  (3)质疑探究,追本溯源

  金属为何有共性呢?为了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提出两个问题作为认知铺垫。

  1.离子化合物为何具有共性?——离子键

  2.金属为何都具有导电性?——自由电子

  第一个问题能使学生意识到金属的共性与其结构密切相关,第二个问题能够顺利引出构成金属的微粒,从而进一步探究微粒间的相互作用——金属键。由于金属键这个概念比较抽象,用动画演示给金属通电或加热时,金属内部自由电子的运动情况,以及金属受到外力作用时金属原子是如何移动的,通过形象的动画从微观角度解释了金属具有共性的的原因,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理解了金属的微观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4)回眸历史,直面发展

  傅鹰教授曾说过:“科学给我们以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为了使学生感悟金属材料对人类发展的意义,我将金属的发现和冶炼史呈现给学生。

  根据所呈现的信息请学生思考:为什么金属的冶炼有这样的先后顺序?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金属活动性顺序。2.金属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3.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熔点。

  4.金属单质的还原性、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

  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还能使学生对金属的冶炼原理有初步的理解。为了加强学生对人类使用金属历程的感性认识,设计了两个问题:

  1为什么古诗中有这样的描述:十年铸一剑,而今天不仅有了不锈钢,还有适合各种需要的特种钢?

  2为什么一百多年前,铝曾经是比金子还要昂贵的皇室专用品,而今天却成为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用品?

  这两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冶炼技术的发展使得金属的应用更加广泛,特别是合金的使用使金属的用途达到前所未有的广泛程度。本节课引入部分看到的神奇的天线就是用一种钛合金制成的。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对金属性质的认识更加深入,它们的用途也更加广泛。例如稀土金属,每过3-5年就会发现稀土的一种新用途,平均每4项高新技术发明中就有1项与稀土有关。

  邓小平曾经引以为傲地说过: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正是说明了我国的稀土资源非常丰富。

  中国稀土以占全球约30%的储量,承担了全球95%的生产供应量。今年我国的稀土出口政策调整触动了美国的神经,美国认为中国掌握了他们高科技武器的命门。西方国家大量购买我国的稀土却对我国封锁稀土应用技术,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技术,中国只能出口稀土矿,再以高价进口深加工稀土产品。

  通过以上讨论,学生能够体会到保护稀土资源和提高冶炼技术的重要性,真切地感受到提高国家的竞争力要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加深理解我国的国情和现状,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后思考

  最后,我将“金属交易”作为素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生活中化学问题。

  展示最近从金属交易网上查到的一张表格,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金属价格差异很大,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金属价格上如此大的差异呢?

  从今天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学生会从含量和冶炼成本两方面考虑。

  但作为全方面或更深层次角度考虑,市场因素、政治因素、运输成本等都能影响金属的价格。于是我设计了两个思考题:

  1、影响金属价格的因素很多,除含量和冶炼成本以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金属的价格?可从市场因素、政治因素、运输成本等方面考虑。

  2、金属矿物的储量虽然还在不断地增加,但金属矿物最终还是会被用尽。请你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到积极寻找替代材料,我举例本届上海世博会多数场馆都使用新型环保材料,就给我们做了示范。)

  七、教学反思

  由于我设计这堂课时先对学生了解金属的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于是在这节课中对学生掌握情况较好的部分,例如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中的共性部分定位在巩固、复习和应用,通过以旧引新,使看似零碎的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而对学生理解有困难、思路模糊之处,例如金属键为何能决定金属的共性,金属使用的先后顺序与哪些因素有关等进行重点分析,学生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感悟到了金属材料对人类发展的意义。同时紧密联系实际,结合社会热点,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