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3课《假如》 说教材

  《假如》是一首清新感人的儿童诗,小作者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首小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适宜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产生共鸣,感受到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美好愿望,产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教参的分析,及对二年级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我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目标的分析,我认为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关爱他人的愿望。是本次教学的重点;而朗读诗歌时,注意诗歌的节奏性和诗歌情感的起伏变化,是难点。

说教学设计:

  “诗化心灵”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净化美化学生心灵的过程。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读为主线”的思想。学生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想象着美好动人的图景,语言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情感在潜移默化中生成。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多角度互动对话。在对话中,学生进入文本,触动心灵,获得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模仿、想象等理解、感悟字词的精妙与意蕴。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环节:(一)谈话

  导入,铺垫情感 ;(二)读悟结合,体验情感; (三)自主积累,提升情感;

  (五)拓展想象,释放情感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铺垫情感

  首先直接进入课题,通过谈话过渡到去了解小女孩的心愿 接着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对课文内容的复习)

  (二)读悟结合,体验情感

  (过渡)课文读完了,小女孩想用马良的神笔画什么呢?

  (设计意图:对课文总体内容的了解和掌握,为后面的读悟结合做铺垫)

  1、学习第一节

  (过渡)老师想问一问,小女孩为什么要给小树画红红的太阳呢?

  学生找原因,读句子,表演体验,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在动作模拟、师生对话中换位思考,深入阅读,感悟词句,体验情感,感受小女孩的爱心)

  2、学习第二节

  (过渡)小朋友把第一小节读得这么好,相信你们也一定会把第二小节读得很好。想展示的起立

  谈话创设情景,将自己和小鸟联系起来,读出对小鸟的同情,读出对小女孩的赞扬。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引发情感共鸣)

  3、学习第三节诗

  (过渡)树暖和了,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小鸟吃饱了,唱着快乐的歌儿,可是我们的好朋友西西却只能坐在屋里,呆呆地望着这一切,为什么呢?

  首先是通过谈话和读相关句子了解、感受西西的不幸,设想西西就在我们身边,谁愿意帮助他?来引导学生朗读本小节。

  (设计意图:在换位中,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到没有一双好腿的西西的痛苦,产生了要帮助西西,还西西快乐的强烈愿望。情感熏陶和人文渗透水到渠成,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自主积累,提升情感

  首先总结小女孩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她的三个愿望是多么美好啊。 然后问小女孩的愿望只有这三个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引出省略号的教学

  接着问你想对小女孩说什么?生活中真有这样的神笔吗?小女孩的美好愿望能不能实现呢?

  最后是选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

  (设计意图: 把选择权、自主权交给孩子,教师只作适当引导,积累语言、提升语言,触动心灵)

  (四)拓展想象,释放情感

  (过渡)一个有爱心的人,随时随地都会想着去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拿它来实现什么愿望呢?

  学生先自主说。

  (设计意图:在入境感悟体验后,学生有一种表达的愿望在涌动。抓住时机,发散、拓展学生的思维,给孩子以充分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创新思维,在思维中倾诉关爱他人,关爱自然的激情。)

  说教学反思: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学必修2(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三章第4节《遗传信息的表达——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特点和DNA复制过程已基本掌握的前提下来学习的,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和延伸,同时又为学习后面《生物的变异》埋下伏笔,因此,这部分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在知识上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是一个微观领域的变化,学生缺少直观的体验,而且这个过程涉及到的新概念比较多,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转录、翻译的过程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知识、能力、情感这三维目标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将问题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相结合,通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尝试利用模型制作,建构知识体系。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首先是新课的导入,本节课选用荧光鼠图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随后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资料,提炼信息,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最后归纳总结得出老鼠能发光的原因是因为水母的荧光蛋白基因在小鼠体内得到了表达。

  根据潜科学思想,学生对基因主要位于细胞核内而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质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必定会产生疑问:细胞核中的基因是如何控制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合成的呢?带着这个疑问,学生进行讨论、作出猜测,在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驱动下主动地完成学习。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疑惑,我先提出了转录和翻译这两个名词,将遗传信息表达过程分为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来讨论。首先是遗传信息如何从DNA传递到RNA上完成转录过程的?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已经学过了DNA的复制过程,对转录过程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学生先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阅读教材,学会利用教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然后观看转录的视频,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有助于理解转录过程。对转录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利用图片对转录的场所、产物和需要的条件等内容进行讨论、归纳和总结,形成一个知识网络。通过这个环节,增强了识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突出教学的重点。转录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易错的内容是碱基配对方式,接下来这个环节是学生通过尝试模拟转录过程,自己暴露出问题(请大家看教学实录)。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要明确转录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因为A—U和A—T的配对是最容易错的,所以我特意为学生准备了A、T、C、G、U五种碱基供学生选择。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板演的学生,更要关注台下其余学生的掌握情况。由于学生思维的定势,很明显演示的结果出现了差错。这是错误的RNA链,我是这样来处理的(请看),让其他学生根据活动结果,进行评价纠错,自己解决问题。这是学生纠正后得到的正确的RNA链,通过学生间的互评,巩固所学知识,突破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提高学生思维的兴奋性。通过严格的碱基配对,遗传信息从DNA传递到RNA上完成了转录过程。

  RNA又是如何控制蛋白质合成完成翻译过程的呢?学生还是先带着问题阅读课本,进一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然后通过观看翻译的视频,将抽象的问题尽可能的直观化。翻译这部分内容还有一个特点是概念比较多,学生如何准确的把握理解概念也成了这节课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我是这样来解决的,比如在密码子概念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有了直观的感受:RNA上排列的是特定的核苷酸序列,而蛋白质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组成,RNA上的4种碱基如何将决定20种氨基酸呢?通过探讨几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的问题,引导学生推理、归纳,最后自己概括出密码子的概念(请大家看教学实录),通过对遗传密码、密码子、反密码子几个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构建,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在“问题教学法的指导下”,学生摸着石头过河,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对翻译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并没有像学习转录过程那样直接进行归纳、小结,构建知识网络,而是利用模型4人一组尝试合作完成翻译过程的模拟。(请看教学实录)“这是在教学中使用的核糖体模型,这是信使RNA模型,这是转运RNA模型,用不同颜色代表的不同的氨基酸。”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同学间的合作学习,自己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得到的一条四肽链。通过这个环节,激发学习的兴趣,突破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接下来这个环节是请学生代表展示成果,对翻译过程进行归纳、总结,突出教学重点。(请看)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翻译过程,通过这个环节,进行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同时也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通过对转录、翻译和复制过程的比较,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解决上课开始提出的疑问“基因是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运用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原理,了解发荧光小鼠、发荧光小猪等奇特生物的培育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最后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课后利用互联网收集与遗传信息表达相关的信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生产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