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由于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是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我先安排了数的组成的复习,这一方面是为了巩固数的组成,另一方面为学习口算和笔算做准备。学生对 20 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已掌握,在此基础上学习整十数的加、减法是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二、说教学目标

  1、 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口算。

  说教学思路: 先通过复习“数的组成”和口算上学期学过的计算,导入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通过主题图展示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 激发学习兴趣,要求他们根据情景提出数学问题,从中选出:求一共有多少本?还剩多少本?逐一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解答。 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加法计算和减法计算,将 30 和 2 合起来,计算 30+2 的结果,是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 个十和 2 个一组成 32。把 30+2 改成 2+30 那又怎样算呢?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 4 人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由学生发表意见, 进行全班交流。运用实践操作,巩固练习。先通过摆一摆,再算一算,请学生仔细观察后,摆出相应的算式,再列式计算, 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接着比较练习口算。让学生知道把加数的位置交换时,它的结果是不变的。

  然后分组游戏:做一 做的第 2 题:谁先吃到玉米?通过这个练习,可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的程度。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最后做谁错了,请你帮他 改过来,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的自我检查能力。

五、教具、学具准备

  有关例 10 的主题图、口算卡片、小棒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师生进行“数的组成””的练习。3 个十和 2 个一是( ) ,5 个十和 8 个一合起来是( ), 46 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28 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师创设情境,同学们老师看见大家特别爱练字,利用主题图进行演示:老师给大家发练字本,你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请问同学们: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这样的问题设计主要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 们经常思考、提问的意识。从而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 (1)教师表扬学生爱动脑筋,真是一个爱提问题的好学生。 (2)选择一个问题问:一共有多少本?应该怎样计算? (3)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30+2=32 (4)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同桌的讨论) (5)反馈讨论结果。 [让学生看图列式,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加法计算,将 30 和 2 合起来,计算 30+2 的结果,是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 个 十和 2 个一组成 32。]

  3、教师问:现在我们知道老师有 32 本练字本,拿走2本,还剩多少本?请学生列出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2 =30。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再依据减法的含义,从 32 里去掉 2,计算 32—2 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 里面有 3 个十和 2 个一,去掉 2 个一还剩 3 个十,就是 30;还可以这样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 个十和 2 个一加在一起 就是 32,从 32 中减去 2 个一,就剩下 3 个十即 30。]

  4、如果老师把 30+2 改成 2+30 那又怎样算呢? 教师板书:2+30=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 4 人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由学生发表意见,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是利用加法的含义来计算,也可能是交换 30 和 2 的位置来算,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通过交流,起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

  (三)运用实践操作,巩固练习

  1、做一做的第一题。 先摆一摆,再算一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请学生独立摆小棒,摆出相应的算式,再列式计算,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运用操作,让学生尝试练习,是注重“动手实践”的过程。]

  2、做一做的第 2 题:谁先吃到玉米?(分组游戏) 教师先创设情境:熊妈妈带着她的熊宝宝来到野外的草地上。熊妈妈架起烤炉,烤起宝宝们最爱吃的玉米。熊宝宝闻到香味, 口水都快流下来了,真想马上吃到香甜的玉米。 可是熊妈妈却一点都不着急, 她要求她的宝宝开动脑筋, 就可以吃到玉米。 (游 戏规则:四人一组,小组长做熊妈妈,其他同学做小熊,熊妈妈分给小熊 3 张口算卡片,谁能答对了就可以吃到玉米。) [通过有趣的故事,把学生带入游戏情境之中,利用游戏进行口算练习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愉 快的活 动中。通过这个练习,可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的程度。]

  (四)小结。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学生自己起来说一说) 本节课教学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提出数学问题,符合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认识规律,还培养了学生观察、联想,思维能力。 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育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说课稿 篇4

  大家好,我是xx中学的语文教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落日的幻觉》本文选自初中语文八年级的第四单元,本单元选的都是一些科普性的说明文,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并注意说明文的顺序和方法。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1、这是一篇事理性的说明文,我将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课文为我们讲述落日这个普通的现象所孕含的科学道理,由于本文涉及了很多光学上知识,于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显得很吃力,在面对“折射”,“色散”等光学知识时,学生显得无从下手,于是学生会把重点放在光学知识上,但是语文课不是常识课,科普文不单单要讲科学知识也要讲语言的形式。

  2、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的特点,及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A、 000知识目标:学习阅读科普说明文,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说出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B、 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的能力。

  C、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启发学生对作者写此文进行思考。

  3、教学难点

  本文所涉及的光学知识。以及如何做到不受说明文性质的限囿,将课堂上的充满生机,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得到思考。

  二、说学生。

  从文本来说,本文介绍的是常见的落日背后藏着的知识,接近生活。语言形象、生动、典雅,既不乏诗意的美感,也不缺科学知识。特别是它提出的层层问题,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文本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光学知识以及个别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常识重点突破。

  从学生的能力来说,学生对这些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且初一的课堂上已经学过简单的光学知识了。所以学生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但是乡下的学生显得胆小,不爱发言,于是要设计一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环节,多说一些鼓励的话语,并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学生能在学习中注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有机的融合,三者共同发展。

  a) 默读法。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就是激发兴趣,可以说文章就是在一个个问题中展开的,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读,在默读中筛选信息,理清思路。

  b)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以适当的点拨。

  c) 涵泳品味法。本文语言优美,特别是第一第二段充满诗意,这就需要反复诵读来品味。

  d) 延伸拓展法。选巴金的《海上日出》这篇充满诗意的散文跟本文进行比较。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一、导入

  我的导入语:我们在上个学期学到过一篇文章《两小儿辩日》从中我们知道我们的眼睛有时候是会欺骗我们的。所以自然界里的很多东西,需要透过科学的镜片才能观察到他的真正面目。你有没有听说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呢?你认为这句话讲的是对的还是错?说说你的判断和你的理由。

  设计这个问题,使学生对这句司空见惯的而且充满哲理的话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今天的课文。

  环节二、提出问题:对于“夕阳”这两个字眼,你有什么想法。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体念,拉近课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环节三、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分两步走,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分组讨论。目的是解决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关于落日的哪些幻觉,并请你找找出现这些幻觉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教材思路清晰的介绍了夕阳给人的幻觉,以及幻觉形成的原因,语言通俗,学生可以通过默读,得知大概,再通过互相学习理清思路。字词教学可融入其中,在泛读或领读时完成,而不必专门做讲解。

  这一过程靠学生的自己领悟和交流学习。

  环节四、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你觉得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同学都会说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科学道理,这时我就反问:难道作者写此文是为了说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要改成“长河落日扁吗”,这样才符合事吗?难道作者是想反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吗?

  也许会有学生说作者的目的是为了能让我们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一切,但是这个体验显得大而泛,仅仅停留在表面。

  出示巴金的《海上日出》,让学生将两文进行比较。

  环节五、作业布置

  1、请你以夕阳为背景,以“谁在夕阳中”为题,写一段文字,字数200。

  2、收集描写落日的诗句,并说说你的感想。至少收集4句

  五、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够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抓住要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上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以及作者提出的问题。语文不是尝试课,上语文课要搞好:知识,表达方式,语言形式三者之间的关系。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