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说课稿 篇3

  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下面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说一下对这节课的教学研究。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安排为1课时。

  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把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把集合表示方法的恰当选择作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相对扎实,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认知情况来看,对于生活实例,他们的感性大于理性,抽象概括能力较弱,但是学生们富有好奇心,充满求知欲,愿意接触新事物。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曾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动力,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因此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引导,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富创造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的特征;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熟练掌握常用数集的记号,以及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中,应用自然语言与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与学生一道归纳出集合的含义,掌握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

 四、教法学法

  由于本节课是高中数学的起始课,而且概念较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决定从身边实例出发,通过老师引导,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多种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学法指导方面,使教学过程活动化、学习过程自主化、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体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理念。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以老师走进教室关上门,教室内的所有人能否组成集合作为引入,这样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感到亲切,集中了注意力,同时抛出问题,为后继教学埋下伏笔,接着介绍集合论的创始人,德国数学家康托,这样处理既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数学背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类比归纳、理解含义。此处我举得五个例子,既有数字又有图形,还有日常生活中的人和物,这些实例贴近学生生活,更进一步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紧接着通过老师引导,与学生一起归纳出集合的含义,并且让学生对五个例子进行解释,加深对集合含义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把握特征。此处我设计的三个实例依然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充分体现了数学来自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通过教学过程活动化,知识过程体验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以下是我的教学实录。在学生已经了解元素特征的情况下趁热打铁,给出以下4个例子。让学生稍加思考之后进行回答,进一步加深对集合中元素特征的理解。数学具有形式上的简洁美,在此处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并给出相应的符号表示,以及常用数集的记号。由于这些符号以后经常会用到,在课堂上理解的基础上更需要课下的强化记忆,达到“从来都不用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效果。

  (四)列举描述、恰当选择。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体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准确性,在此给出了使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具体方法,为了巩固授课效果,在这个知识点后面设计了一道练习题,设计这道题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求解兴趣,同时还可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实战演练、拓展提升。在这里我设计了两道用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的题目,这样设计首先是想考查学生对列举法、描述法掌握的情况,也希望通过两种表示方法的练习,更好地把握列举法和描述法各自的特点。引导学生讨论应当如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集合表示方法。通过这道题目的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归纳方法、课后延伸。在这个环节,我首先引导大家对列举法和描述法进行了归纳,指明其特点并让大家根据情况进行恰当选择;小结部分采用学生回忆—归纳—总结的方式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在作业布置方面,一道必做题,巩固消化知识;一道选做题,课外拓展延伸,体现了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我的板书设计简明直观,体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要点。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贴近生活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了感性认识;通过分层次地不断提问、启发、引导,触发了学生的理性思考,并让学生通过活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及时有效的点拨,使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以提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正是这种需要,引领着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地球绕太阳转动》是安徽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九年义务教育五、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四册第六课的教学内容。

2、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教时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Flash动画制作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如创作动作动画、增加图层、制作Flash元件以及设置引导层动画等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物体沿封闭的曲线运动的动画制作方法,理解“缩放”工具的作用,以及掌握“橡皮擦”工具的使用方法,对学生在今后的,而设置的一个高层次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学习Flash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3、教学目标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掌握了较为牢固的电脑基础知识,他们善于学习、乐于探究,为此,本教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确立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学会使用“缩放”工具辅助动画制作。

  ②掌握“橡皮擦”工具的使用方法。

  ③学会物体沿封闭轨迹运动动画的制作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评价,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在不断尝试中体验成功,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并培养学生“以我所学 为我所用”的乐趣,及通过动画制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4、教学重点:

  ①学会物体沿封闭轨迹运动动画的制作方法并能正确制作,认识“缩放”工具的作用。

  ②掌握“橡皮擦”工具的使用方法。

5、教学难点:

  ①在曲线上擦出一个较小的缺口。

  ②掌握物体沿封闭曲线运动的制作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阐述: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通过学生已经学过的信息技术课程,创设一个神州六号太空飞船遨游太空的画面情(创设情境法),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操作(任务驱动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二)学法指导: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获取知识不是通过教师教育,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料,能通过自我建构重组的方式获得知识。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真正意义上的把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让学生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过程中,活动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因此,为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时拟以学生“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教学环境、教学具:

  多媒体课件、图像素材、网络教室,并将图片素材放在“神州六号”文件夹中发送到学生的电脑D盘中。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Flash动画,内容为“神州六号”遨游太空的画面,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航天科技的进步和祖国综合国力的强大。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知道神州六号的哪些事情?最后教师适时渲染气氛,从而引出新课:你们想不想自己亲手制作一幅模拟“神六”在太空中运行的动画。

2、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明确任务:请学生自己将图层1改名“地球”,并在图层1上画一个无边框的蓝色圆,表示地球;然后,再单击插入图层按钮,插入图层2并改为“飞船”,将D:盘“神州六号”文件夹下的“神州六号”图片导入到“飞船”图层中,并将其转换为“图形”元件,并要求学生在“飞船”图层的基础上插入该图层的引导层。

  【这里我选择让学生自己独立的完成,因为前面的几课中已经学过这些知识,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都已经会做这些内容,师巡视指导一些操作有困难的学生。】

  在上面的操作中,学生已将基本的内容完成,下面我就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对学生进行演示,首先在引导层中画出一个无添充色的圆,这个是用来表示飞船绕地球转动的轨迹。师问:在上一节课学习引导层动画时,在制作时引导线应该是一个不封闭的曲线,线的一端作起点,另一端作终点,我们这里只是一个圆形,从哪里找出他的起点和终点呢?让学生在下面充分议论并自由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这里我想肯定有学生会说出使用“橡皮擦”工具将圆的一部分擦除)。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擦这个缺口大还是小?让学生自己得出为什么这个缺口应该小。并想一想,如何能让擦的这个缺口小点?(因为早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就已经在“画图”软件中,学会了“缩放工具”(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在这里可以请一个同学演示一下,将图放大几倍。)当学生演示完后,师要补充演示说明,使用“缩放”工具单击图像2次,将图像放大到4倍,将且使用“像皮擦”工具将圆擦出一个小的缺口。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将引导层的圆擦出一个小的缺口。

  【为了增加飞船绕地球进行圆周运动的效果,应将轨迹圆尽可能的放大,这样使用“橡皮擦”擦的口才能尽可能的小,也只有缺口足够小,才能使圆周运动更加逼真。】

  到这里,本节课的重点以及难点都已经解决,然后提问:剩下的步骤应该如何操作,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讨论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中“学生示范”这个功能,根自己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掌握的学生情况,请一个平时学习较好的学生边示范操作边讲解,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说明,用这样以学生带动学生的学习模式来完成余下的教学任务。然后就可以让其余学生独立的完成余下的动画制作。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成绩好的同学帮助学习慢的同学。】

3、师生总结,升华提高

  在多数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后,师分别演示不同学生的作品,并让生生之间进行互评,旨在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主体是自已、同学或教师;并且使用评价结果的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励性活动给予肯定性评价。

  【这样设计,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辨别的能力。让学生不要单一的只说好和不好,而是说出好在哪里,,实现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结果多样化。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信息的辨别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正在我们信息技术所致力求的目标。】

4、发挥想象,完善动画

  在上面的评价中或许有人提出从现在角度来看,我们应该看到宇宙,而我们的背景是白色,不能体现宇宙的神密,请同学们自己为这个动画添加一个背景,教师巡视指导一部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