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实用】说课稿汇编7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的第四课《观察、描述矿物(一)》。在这一课里,学生们将要学习几种观察和描述矿物的新方法,而这些方法的学习需要依托学生的原有经验。因此,我就围绕“引导学生依托原有经验,学习新的观察方法”这一主题来说说这一课。

一、说教材与学情

  《岩石和矿物》单元分2个学习专题——岩石专题和矿物专题,《观察、描述矿物(一)》一课属于矿物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岩石专题以后,知道了“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知识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是矿物专题的起始课。在本节课中要学习的几种观察方法,是学生开展矿物探究活动的必要技能。

  《观察、描述矿物(一)》一课教材安排了两部分活动内容,

  第一部分是观察、描述矿物的颜色和条痕。

  观察和描述矿物的颜色比较简单,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充分的观察经验,对于矿物颜色的观察和描述应该已经驾轻就熟。所以,这部分活动的重点应落在观察和描述矿物的条痕上。对学生来说,“条痕”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一个容易混的概念。它是指矿物粉末的颜色,不是指矿物的纹理。教材中是这样说的:“把矿物放在白色瓷板上摩擦,瓷板上留下的痕迹就是矿物的条痕。”瓷板上留下的痕迹指的就是矿物留在瓷板上的粉末,而不是瓷板上的划痕,这一点在教学中也需要强调。同样,条痕的观察方法也是新的,需要在瓷板上摩擦后,再观察粉末的颜色。学习这种观察矿物的新方法,需要依托学生观察颜色的已有经验。

  第二部分是观察矿物的软硬。

  观察矿物的软硬,教材介绍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几种矿物之间的相互刻画,比较几种矿物之间的相对硬度。这种方法,学生在三年级比较材料硬度时已经学过,是学生的原有经验。第二种方法,是用指甲、铜钥匙和小刀刻画矿物,看矿物是否留下划痕,来判断矿物的绝对硬度。科学家将矿物的硬度分为10个等级,而教材安排时,考虑到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10个等级简化为4个,即“软、较软、较硬、硬”。两种方法有联系,又有区别。相同点是都通过刻画矿物的表面来比较判断矿物的软硬;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矿物间的比较,获得的是相对的硬度,第二种方法是与硬度标准的比较,获得的是硬度等级。从“相互刻画”到“测试硬度等级”,使把测试的方法从学生的经验入手,然后引导到科学方法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一种方法是学习第二种方法的基础,第二种方法是第一种方法的拓展和提升。因此,学习和运用第二种方法是第二部分内容的重点。

二、说目标与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概念目标

  颜色、条痕、软硬是矿物的重要特点,也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

  在识别矿物时,矿物的条痕比矿物的颜色更可靠。

  2.过程与方法

  依托原有经验,学习观察和描述矿物条痕及软硬的新方法。

  尝试用新的方法来判断矿物的条痕和软硬。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到掌握好的方法,可以使科学研究更加准确可靠。

  在这些教学目标中,“依托原有经验,学习观察和描述矿物条痕及软硬的新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认识“在识别矿物时,矿物的条痕比矿物的颜色更可靠。”以及明确“测试硬度等级”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的研究问题

  由复习“岩石的组成”,引出矿物。进而通过教师质疑:“对于矿物,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和描述呢?”引起学生对观察和描述矿物的方法进行讨论。

  教师随机概括:可以从矿物的颜色、条痕、硬度、透明度、光泽及形状这几方面来观察和描述。我们将在这节课里学习几种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二)观察和描述矿物的颜色和条痕

  教师出示铁黑色的赤铁矿,让学生观察颜色;再在瓷板上摩擦,观察条痕颜色。教师讲解什么是条痕。

  在学生理解条痕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观察3种矿物的颜色和条痕。

  通过分析观察记录,总结出颜色和条痕的颜色有的矿物相同有的矿物不同。再比较研究矿物颜色和条痕的方法的异同,进而提出:遇到矿物颜色和条痕不同色时,哪个更可信?为什么?

  (三)测试矿物的软硬

  首先复习三年级学过的比较材料硬度的方法,分小组让学生比较“石英、长石、云母”的软硬。

  介绍“硬度等级”及测试方法,分小组让学生测试“石英、长石、云母”的硬度。

  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和优缺点,指出确定硬度标准的重要性。

  (四)总结与拓展,激起课外探究的兴趣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和描述矿物的颜色、条痕和硬度的方法。你知道矿物中硬度最高的是什么?最软的又是什么?你身边的矿物,他们的颜色、条痕和硬度又是怎样的呢?

四、说主题体现

  我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引导学生依托原有经验,学习新的观察方法”的主题。我认为,帮助学生依托原有经验学习新的观察方法,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新的观察方法的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的原有经验基础上。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条痕的观察与颜色的观察紧密结合,两种硬度的比较方法前后联系。新方法的学习都是在充分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联系比较,建构新的观察方法,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习的新方法要及时进行操练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技术方法的学习决不是纸上谈兵可以实现的,及时操练实践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在本课中,每一种新方法学习后,我马上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观察实践。在分组实验中,既让学生熟练掌握观察矿物条痕和硬度的方法,又对新方法有了深入的理解。通过及时的分组实验,使教学重点突出并且落实。

  (三)要引导学生进行新、旧方法的比较。

  新技术的掌握需要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方法间的反复、双向作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比较研究矿物颜色和条痕的方法的异同”,“比较两种测试硬度方法的异同和优缺点”。使学生对新、旧观察方法的区别和联系,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弄清了学习新的观察方法的意义,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补充说明:苏善根的说课在余姚市科学说课比赛获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