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实用】说课稿汇总八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的节日有许多,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和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月饼是幼儿熟悉并喜爱的一种点心,因此,我设计了大班综合活动《制作月饼》此活动让幼儿通过对月饼制作方法的学习,加深对月饼的种类、特征的理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幼儿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二、说目标

  根据纲要的要求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我制定本次活动目标如下:

  (1)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中秋节,感受中秋节的欢乐气氛。

  (2)掌握做月饼的整个过程,练习团、压、捏、刻、印的技能。

  三、活动的重点、难点

  本活动在注重健康、社会的同时突出了艺术教案的发展,所以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月饼的整个制作过程。活动难点为掌握团、压、捏、刻、印的技能。

  四、活动准备

  为了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特做如下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在活动室准备8张方形桌子,便于操作、评价。

  2.物质准备:不同造型的月饼实物、面团、馅泥、月饼模型;

  3、《爷爷为我打月饼》歌曲磁带、中秋节录像、制作月饼的录像带。

  五、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本次活动采用的教法有: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操作,主要是将面揉好,用手团、压,然后选择一种馅泥,一手托皮,一手沿皮的边缘包上、捏紧,练习团、压、捏的技能。第二次是将包好的面团放入模型,摁一下,然后磕出来,练习刻、印的技能。

  2、演示法:我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展示给孩子看,让他们有直接的感受。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观看制作月饼的录像带,让幼儿对月饼的制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适时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并感受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3、情境教学法: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间互相帮助,教师对幼儿的赏识激励,使幼儿对此活动有了健康和谐的理解和体验。活动中的《月饼展览会》让幼儿在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4、互动法:让每个人都互动起来,有师幼互动、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六、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幼儿能主动积极的参与探究活动,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年龄特点,我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活动目标,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幼儿在认知能力、动手能力上得到了提高。主要运用方法有:

  1、观察法:通过对月饼实物及制作月饼录像带的观察,提高了幼儿对事物的分析能力、想象思维的发展。

  2、操作法:让幼儿亲自参与到制作月饼的过程中,通过制作不同造型的月饼,锻炼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游戏法:大班幼儿处于游戏的高峰时期,好动是他们这一年龄段的突出特点。因此,在制作活动中我设计了面团变变变魔箱按一按等游戏,让枯燥的制作过程变得趣味无穷。

  4、小组合作法:在活动过程中,让每个幼儿都发挥其独特的才华,鼓励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启迪、互相促进,发挥其群体力量,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达到共同提高,使幼儿在表现、交流中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七、说活动过程

  (一)课件欣赏,激发兴趣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动力。活动开始时,播放中秋节录像带,让幼儿通过观看热闹的中秋节进一步了解中秋节,并让幼儿说一说中秋节都做些什么,从而引出活动主题--月饼。

  (二)观察、讨论首先出示让幼儿观察讨论月饼的特征及品尝月饼,然后示范月饼的制作方法,然后通过制作月饼来吸引他们,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去探索,充分调动起幼儿对动手操作制作月饼的兴趣。

  (三)共同探索,及时评价启发幼儿通过观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幼儿之间进行讨论,议一议月饼的制作方法,初步尝试月饼的制作方法,在制作过程中,幼儿通过游戏活动面团变变变在教室的引导下幼儿运用团、压、捏的技能制作出月饼,在通过游戏魔箱按一按练习刻、印的技能,在反复尝试中积极思考、自我修正,制作出各种不同形状、不同花纹的月饼。

  (四)制作完成后,采用小组形式开展了幼儿自评、互评活动。首先是幼儿展示并评价自己的作品,说出自己制作月饼的意图及方法,然后让其他幼儿参与到评价中,找出其作品的优点、缺点,教师同时给予随机评价。此环节较好地完成了对幼儿情感、语言能力、动作等方面的随机评价和阶段评价,让幼儿充分体验到了创造新事物的乐趣。

说课稿 篇2

  《充气雨衣》是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一篇科普文,同时又是本单元中的略读课文。这类课文相对童话故事,情感性的文章,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弱,如果课堂上科学知识讲得多,就走进了常识课的误区。如何让学生在感受小林发明充气雨衣的过程的同时抓住课文中的语言训练点,突显语文味,是我不断思考的。

  基于这样的一种想法,因此第一次教案的形成是初读课文后解决字词 ,学习课文1_4自然段,感受普通雨衣带给小林的麻烦,指导朗读好小林心里想的句子,以”看到---想到---怎么做“为学习第四自然段的主线,体会小林爱观察,爱思考,爱动手,从而发明新式雨衣。这样下来,该抓的语言点是抓到了,我们语文组老师提出来:这节课你的定位是什么?你把这课当成精读课还是略读课上?我原本设想:第一课时解决第一个难题,发明新式雨衣;第二课时:解决第二个难题,发明了充气雨衣。只是心中有种疑虑:略读课文该怎么把握教学目标?一特级老师说: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而学不“略”,略读课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学,自悟自得,按照讲读课文来组织教学。关键是要能联系整单元内容,学法在这节课上有所体现。那我想<充气雨衣>放在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作为略读课,把握整单元观察生活,勤于动脑动手的主旨,把前面几课的学法上在这课上得到体现并延伸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我以小林看、想、做,做为学习课文的主线,感受小林爱思考、勤动脑来展开教学。我想既然第四段在学法上扶着学生一步步走,那么第5自然段,段的结构类似于第4自然段,不如就放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也正是略读课所要体现的学法指导与提升。的确,第5自然段句子难读,难理解,因此在前面解决词语后安排了难句的朗读,为读通读顺第5自然段作铺垫,这样在读通的基础上让学生说看到、想到、做就容易多了,如果在学生说好后,让学生读第5自然段,再回到文本,这样下来会比较好。

  今天展示在大家面前的是我们语文教研组几次思考后的教学过程。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能得到在座老师们的指导!谢谢!

  第四组课文是围绕动手和动脑来选编的,教育学生用心思考,学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因此,安排了四篇课文。《充气雨衣》在本组课文中是略读课文。我们知道精读课文重在让学生习得什么方法,略读课文重在落实这些学习方法。从本组课文的特点出发,我们不难发现,让学生知道“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怎么做”来了解发明的过程是其中的一个教学重点。在精读课文中,我们对这种学习方法进行了精心指导,那么在略读课文中,我们就要抓这种学习方法的落实,。

  1、 词句教学,扎实有效

  本篇课文篇幅较长,识字量大,字音不易读准,字形也较复杂。三位老师根据教材特点,把字词进行分类,分组出示,尤其是气囊、气门儿、内胎这些词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老师们都用图画辅助学生理解这些词,扫清了朗读上的障碍。李智微老师用范读让学生读好长句,教给学生怎样通过适当的停顿读好长句。

  2、 板书辅助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内容

  板书是使学生通过视觉而获得知识信息的,它便于学生巩固知识。李智微老师和周妩芳老师有效地运用这个教学手段,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加工和提炼,有助于学生理清教学内容的思路,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更大的作用体现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为下面让学生说话训练提供了一个扶梯。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老师也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特点。本文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黄老师上课前十分注重学生的字词掌握,花了较多时间巩固学生对于生字词的掌握,开小火车,小老师领读等等。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一步步非常的有顺序。学生的掌握才能更牢固。

  板书设计:

  充气雨衣

  ↑ 看

  新式雨衣 不能折叠 想

  ↑ 做

  普通雨衣 流到裤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