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统计》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统计》说课稿(通用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统计》说课稿(通用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统计》说课稿1

  说教材:

  课程标准强调《统计》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低年级要求: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个过程,从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知识和方法。教材选取的例题给我们很好地提供了一个如何去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的信息。

说学情: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不会太困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画统计图,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说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活动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在情景中初步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经历统计的过程。

  3、初步感知简单条形统计图及统计表,能将统计结果填入表内,会在格子纸上画简单的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4、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观察交流等方式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加深对数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正确填写统计图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能看懂图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说教学理念与教法: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将整堂课的设计分成“创设情景——收集、整理资料——操作实践——拓展深化”四个层次,我以教材为基础,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力求从实际出发,增加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使学生乐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围绕教学目标,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1、在生活中学数学

  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所以“统计”这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从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引入,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其次结合本校“播种习惯责任树,人人为树添果实”的活动,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学习,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在活动中学数学

  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其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过程中,所以我设计运用投票表决的活动,来确定最喜欢看的是哪部动画片,从中让学生初步体验统计的过程,也就是经历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过程,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生在经历“动态建构运动”之后,再让他们独立观察教材提供的静止的画面上采集信息、分析、整理数据,进行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说说统计作用。一方面巩固刚刚建构的统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另一方面进行“间接思维” 训练,既锤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统计红、黄、蓝苹果个数的活动中,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还让学生感悟到一个方格表示2人,那么1人可以用半格来表示,为后续学习打下能力基础。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实践操作,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认识了统计及其作用,获得了数学知识,发展了能力。

  3、在问题中学数学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讨感受到,要解决老师提的问题必须调查统计,在调查统计后,学会思考,能根据数据回答和提出简单的问题,深化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人人都得到发展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理解和体验了统计的过程,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同时结合“习惯责任树”,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说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的学法。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统计》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第四册P106~P108《统计》。

  2、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早些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处理数据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结构

  分析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节课包含四个知识的内容。即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收集现在(二年级)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把入学以及现在的体重情况统一填写到同一个统计表中;整理、分析表内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但从本地学生情况实际出发,以及条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略微的调整,将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改为统计本地区天气情况,也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按照教材的逻辑性将知识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运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学习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简单的复合式统计图。

  (2)情感目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是: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6、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情境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反三。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1、填写单式统计表。

  (1)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组数据,我们班在一年级时每位体重情况,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统计每段重量的学生数,并教给学生简单的整理数据的方法。

  (2)向学生提供我们班在二年级时,学生的体重情况的数据,学生仿照统计一年级时的体重方法,整理和统计二年级时每重量段的学生数。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简单整理数据的方法。

  2、学生在能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学会填写和分析复式统计表。

  (1)让学生学会怎样填写复式统计表。

  (2)会读复式统计表,并能分析。

  3、练习。我一共设计了三个小题第一小题是能直接根据数据填写统计表,是对本节学习知识的直接运用。第二题根据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第三题分两组统计本班喜欢哪些体育活动的人数,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进行简要分析。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