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萧红作文「」(2)

时间:2021-08-31

  我眼中的萧红作文3

  她一生追求爱与自由,在这暴力的、奴隶与欺侮的社会中,从异乡到异乡。题记

  萧红一直是我心中的向往。

  她经历了许多的苦难,我看了就像自己也经受着这样的苦难一样;她说过许多悲哀的话,我看了就像自己也快要沉浸在这样的悲哀一样;她写温暖和希望是自己永远的憧憬和向往,我同她一样;她为爱遍寻天涯,却伤痕累累、亲离众叛,死的时候也不能再见最爱的人一眼,我总为此她感到不幸。

  半年前,我看了一部电影,那是传记类的文艺片《黄金时代》第一次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了。之后,我继续看她写下的文字,看《呼兰河传》,看《小城三月》,看《后花园》,看所有的故事与心情,如何连成一条无形的线,让我悲从中来、泪流满面。

  萧红首先是一位作家,而且是一位文字忠实于感情的作家,否则我绝对不会对她看重半分。其次,萧红的遭遇感染了我,她一生的苦痛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现实,我真希望她留下的作品不止这么多。我希望一直读她,读她的伤悲,读她心里的落寞,所以,我认真地看那部很长的文艺片,也很认真地写这篇虽然不很严谨却很真挚的文学评论。

  一部电影或者一篇文学评论并不足以说明她的全部深刻,然而,即便如此,当初看完这部时长两个半小时的文艺电影,我的心中摇曳着挥之不去的落寞情绪。就像萧红其人,她的文字、她笔下的人、她的语言带着与她同样特质的某种感情,说是悲哀,我更乐意称之为落寞,那种被未婚夫抛弃的落寞、被家族排斥的落寞、被注定孤独终生的落寞以及唯有时间知晓自己所有苦痛的落寞。

  萧红一生,十分凄惨,我觉得她的凄惨的命运是注定好了的。萧红的性子是很要强的,同时她的心也很敏感,如果不是这样,当初听从父母的安排和未婚夫汪恩甲结婚也是很好的生活,但是作为一个不到二十的芳龄女子,对于自由的爱情有着多么强烈的向往啊,又因为上学接受了许多的新思想,那么叛逆的性格自然会导致萧红自身和家族的对抗,那么如萧红在《小城三月》里所写的,翠姨因为对表哥爱而不得的痛苦,同样也真实地反映在了萧红本人身上,吵架,绝食等等,但令我没想到的是,她选择逃婚,成为出走的娜拉。萧红对于爱情是充满向往的,而这出走并不仅仅只是为了爱情,她还为了寻求希望和温暖。萧红的家庭虽然比较富裕,但在萧红的记忆里,我的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也是荒凉的,因此她并未感受到来自家人足够的爱,除了依靠唯一的老祖父。后来萧红在书里写道,二十岁那年,我就逃出了父亲的家庭。直到现在还是过着流浪的生活。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  萧红一生漂泊不定,人间冷暖自知,纵然后来遇到了在她最危难时刻救她的萧军、同病可以相依的端木和备受其景仰的骆宾基这样三个男人,心中依然难以忘怀小时候的家乡,难以忘怀美丽的后花园和后花园里老祖父给予自己深沉的真实的爱。所以,她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对于爱情,萧红是敢作敢当的。萧红敢于为了追求自由的恋爱而选择离家出走,敢于为了追求真实的感情而选择追随萧军,则同样敢于在旧日恋人变心之后毅然离开,敢于一个人走前途未卜的人生道路,也敢于一个人死去。

  她裸露着,不是身体,而是灵魂,她用她的全力去爱,她的爱,让她爱的男人,变得强大起来、骄傲起来、随心所欲起来,然后她第一个被伤害。她的强大,让男人下手很重,其实,她是很疼的。

  我很羡慕萧红其人,即便她一生坎坷,爱情道路并不顺利,然而我无法忘怀她对于痛苦和艰难所做的抗争,我无法忘怀她因为追求心中所爱而宁生宁死的精神。有人说她傻,有人觉得她情商低,我只觉得她很坚强,我只觉得她很伟大,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她那样勇敢,不是所有人都能为爱情牺牲掉自己的安定,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战火纷飞里寻找心灵的宁静。

  每次想起萧红,心中总会浮现这样的场景:灰白的天空下人群纷杂,所有的人都忙着逃难,偏偏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女人就如此引人注目,想要尽快往前赶却脚步蹒跚,一手托着似乎要下坠的腹部,另一方面还得照顾自己的行李,走着赶那趟重庆最后的船,快上岸的时候跌了一跤,包袱全部摊开,凌乱得不成样子。船就快开走了,她挣扎着想要起来,日军的炮弹便疯狂地炸起来,天上又下起雨来,她只有凭借着命运了。

  这其实是电影《黄金时代》里的画面。说到萧红,我其实是不忍直视的,也不忍心要去批评她说她在感情上太不独立了,我只是暗暗地悲悯她,同情她,并且深深地知道:本来我自己也是这样的人。

  我心中的萧红,一定是坚强的,为了爱情绝对勇敢、面对苦难也不屈服的。她不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但永远在寻找些什么,以笔为媒,她在写作中中寻找,寻找她的故乡、亲人,寻找穷人、妇女和儿童。

  我看《呼兰河传》,我看《小城三月》,我看《后花园》,甚至也看《萧红全集》,看他人对于萧红的印象,这些事物组织起来,我以为我就真的看到了一个真的萧红了。其实不然吧,但如果不是,她又会是怎样呢?

  我只知道,她一生追求爱与自由,在这暴力的、奴隶与欺侮的社会中,从异乡到异乡。

  我眼中的萧红作文4

  萧红跟我的外公一样,都是生于1911年,宣统三年。“宣统”这个年号其实在“双十”枪响的那一刻就该废止了。那是个不尴不尬的时代,不过,他们坠地的呱呱声与易代的枪炮声之间并无丝毫的关联。如果只是个普通平常的乡下人,那么萧红多半会像我的外公外婆那样,卑微地活在山野草间,逃过20世纪的兵荒马乱,熬过上山的饥荒与下乡的动荡,最后听着“春天的故事”,尽享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然而,萧红却是一个不安于命运的女子,从小就向往呼兰城之外的天空。在她的想象中,那天空一定是宁静而幽远的,一定是湛蓝而明亮的,适合她青春的羽翼尽情地放纵。可现实的'世界总林立着一堵堵坚硬的高墙,挡住了她一次次远眺的视线,天空渐渐压下来,变得低沉,变得昏暗。

  萧红出生当天是端午节,在五月的粽香里,榴花照眼,却无法照亮她头顶那片天空。她是带着洪亮的哭声,来到这世上的。接生婆老石太太将她从水盆中拎出,说了句:“这丫头蛋子,真厉害,大了准是个茬儿。”端午节,既是屈原自沉汨罗的忌日,又是民问驱瘟除疫的时候,这自然被家人视为不祥。萧红说:“我这一生,是服过了毒的一生,我是有毒的,受了害的动物,更加倍地带了毒性……”

  “毒性”让萧红受尽父母的冷遇。不过是打碎一只杯子,竟会被父亲骂到浑身发抖的地步。继母就不必提了,连生母在世时,对她也是淡淡的。难怪在《呼兰河传》里,她反复写道:“我家是荒凉的。”

  这荒凉的家里,唯一带给萧红温暖的就是祖父。尤其在大雪中的黄昏,她嗣着暖炉,挨着祖父,听老人家朗读诗篇,看着那翕动着的微红的嘴唇,感到一股暖暖的春意,甚至听暖炉上水壶的盖子,都像伴奏乐器似的吱吱振动。祖父时时会把多纹的两手放在她肩上,而后又放在她头上,她耳畔便响起这样的声音:“快快长吧!长大就好了。”

  长大就真的好了吗?终于20岁的萧红,决定效仿易卜生笔下的娜拉,也来个离家出走。1879年娜拉的摔门声惊动了整个欧洲,而萧红听到的却只有家里叮咣的闩门声,等来的是被父亲开除族籍的惩罚以及经济上的制裁。在哈尔滨漫长的冬天,雪地上留下的是她夏日穿的通孔鞋的鞋印。鲁迅说:“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同时还冷静地指出,娜拉面前就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遗憾的是当时萧红并没有听过这些,更不知道《包法利夫人》中离家出走的爱玛是服毒自杀的,《复活》中的安娜·卡列尼娜是卧轨自杀的。

  因遇人不淑导致未婚先孕,而后不幸成为“始乱终弃”故事里的悲情女主角。萧红的困窘又远不止这些,债务缠身不说,还被软禁在东兴旅馆,时刻有被老板卖到妓院偿债的危险。

  当那天空布满阴云,还伴随着阵阵闷雷的时候,萧红终于盼来拯救自己的英雄。只不过那英雄没有驾着五色祥云,而是穿着褪色的学生装、带补丁的灰裤子以及露脚趾的破皮鞋。这个叫萧军的男子汉,为这个叫萧红的弱女子,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只可惜,这片爱的天空并不温馨。萧红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遍布创伤。她让他取一片黑面包,涂上一点白盐,当奶油,学电影上那样度蜜月。她要的是一个能与之比肩而坐,携手描绘生命色彩的人。而萧军却是一个坦荡豪爽,性格强悍,“爱便爱,不爱便分开”的血性汉子。生死相许的爱情,始终无法让渡成相依为命的温情。于是冲突和争吵就像一张大网,网住了他们的天空。萧红用组诗《苦杯》来盛放自己那无尽的哀情与满腹的烦闷。“已经不爱我了吧!尚日日与我争吵,我的心潮破碎了,他分明知道,他又在我浸着毒一般痛苦的心上,时时踢打。”“往日的爱人,为我遮蔽暴风雨,而今他变成暴风雨了!让我怎样来抵抗?敌人的攻击,爱人的伤悼。”虽然连印度的圣雄甘地也不免对妻子动粗,但萧军却真的不该对萧红施以老拳飞脚。毕竟那时的萧红才二十几岁就已面色苍白,头发青白了。除头痛外,每月的肚痛像一场大病折磨着她。

  在爱情的天空里,萧红变成一个溢满泪水的容器。她开始凭借自己的笔去拓展另一方天地。傅雷在泽著《约翰·克里斯多夫》献词里说:“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萧红向着光明,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终于在重重阴霾中,被一道亮彩所笼罩。那道亮彩来自鲁迅。在看完萧红写的《生死场》的校样后,鲁迅用红笔逐一改正了错字,到处向朋友推荐,称赞其才华。但这道亮彩,随着鲁迅的去世,便成为回忆。萧红听到噩耗,总是想哭,念起先生的抚慰与爱护,被反复的回忆熬煎的一个月里不断发烧,连嘴唇都被烧破了。

  乱世浮生,命运对萧红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戏弄,我真不愿再细数她那么多心酸的故事。在与萧军的关系破裂之后,她又把自己的情感和命运转交给另一个男人,作家端木蕻良;还赠之以相思豆和小竹竿,前者代表爱,后者则象征坚韧与永恒。可是面对已经怀有萧军骨肉的萧红,端木蕻良这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的少爷,竟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1938年,四海狼烟,萧红和端木蕻良从西安回武汉。在绿川英子的一篇回忆文章中,有这样一幕场景:逃难的人群如濡湿的蚂蚁一般钻动。萧红夹在其中,大腹便便,两手撑着雨伞和笨重的行李,步履迟缓。旁边,是轻装的端木蕻良,神态从容。萧红并不企求帮助,只是不时地用嫌恶与轻蔑的眼光,瞧了瞧自己那隆起的肚子。

  颠沛的生活就此拉开序幕。从武汉到重庆,再到香港,离故土越来越远了。她的梦魂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家乡的呼兰河,那是一条开阔、浩荡、舒缓的河。呼兰河的土地上有底层卑贱的人群,有劳苦者与死难者不朽的哀词。复活了那里的风俗和礼仪,重温旧时祖父带给她的爱与欢笑,还让我们看到那里满天的星光、满屋的月光以及满河的灯光。可是这所有的书写,都无法抵御海边夜晚的荒寒,更无法消弭她满身的病痛。在生命的黑夜里,她的天空越来越低。在太平洋战争的隆隆炮声中,临终的她只能感叹“与碧水蓝天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萧红曾经说过:“为了要追求生活的力量,为了精神的美丽与安宁,为了所有的我的可怜的人们,我得张开我的翅膀。”在铅灰色的天空上,她到底还是张开了自己并不丰满的羽翼,向人间一现惊鸿影。

【我眼中的萧红作文「精选」】相关文章:

1.我眼中的萧红作文

2.成长中的我精选作文

3.我眼中的一幅画萧红故居作文

4.精选作文《我眼中的大海》

5.我理想中的学校作文精选

6.我眼中的世界精选作文

7.我眼中的美作文精选

8.我理想中的学校作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