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时间:2021-08-31

关于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选13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选1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

  假期内有幸阅读了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一书,该书讲述了童年时期是人生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时期,除生理发展外,幼儿的心理发展更需要得到重视。书中收集了许多生动而又颇具代表性的例子,使读者能更好的理解儿童,了解儿童心理,从而帮助儿童的身心发展,使儿童的个体潜能最充分地得以实现。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由于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阻碍了儿童的发展,带给了儿童很大的伤害。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大人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甚至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可往往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成人们却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的、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还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纽纽扣、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

  此外,由于成年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他们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儿童身上。因此,儿童从小就被戴上无形的枷锁,被迫按照成人的意愿去执行命令,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中,久而久之,他们就缺乏了自主性。所以,蒙台梭利认为,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发育与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

  “成年人应该受到控告”这样一个观点让我觉得十分可悲。或许,很多父母都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却不知,他们的行为正在一步一步地伤害孩子。儿童不仅仅是肉体的存在,还是精神的存在。我们正确地理解儿童,适应孩子的思维,适应他们的步伐,从他们的需要出发,真正地关注他们的成长。

  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儿童的问题,在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孩子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为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除了考试、作业之外还要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家教等等,试问小小的心灵是否能承受呢?事实上,孩子们都在控诉这样的生活,可家长却一意孤行。如何才能让儿童在如此残酷的社会竞争环境中,仍能保持着最初的美好呢?这样一个沉重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2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要给爱下一个定义却是十分困难的。正因我们每个人对爱的明白不尽相同,蒙台梭利关于爱的明白是:爱不是原因,而是结果,它的动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创造力量,在创造过程中,他产生了爱,这种爱充满了儿童的意识,并影响着儿童的自我实现。

  读到《爱的智慧》这一章时,给我的触动是十分大的,书中列举的孩子与父母的例子如此的熟悉,正因在我和女儿之间也经常有这种情形。例如:星期天,本想好好地睡一觉,可一大早就被孩子叫醒了,你是不是也会觉得很厌恶呢?我们来听听蒙台梭利是怎样说的:早晨,儿童进入父母的房间唤醒他们,这是件令父母极厌恶的事情。但是,如果不是爱,还有什么东西会使一个小家伙一醒来就去寻找他的父母呢?黎明,当一个儿童去找他的父母时似乎是要说:“天已经亮了!是早晨了!”但是,孩子走到父母跟前,不是为了去教导他们,而只是去看他所爱的那些人。看到这些文字,你是不是心里有一种温暖的东西在涌动?蒙特梭利对儿童的细微观察和心理探究真的是让人佩服。也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一些固有的观念,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儿童,是否知道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们真该适时的转换一下主角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好地明白儿童的世界,了解童年的秘密。

  《童年的秘密》,其中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正因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秘密》里,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十分颠覆性的书籍。

  其实有一个敏感期我们大家是都知道的,就是儿童的语言天赋。在儿童的某个阶段,学语言是十分惊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老师,他们只是沉默的聆听,直到某一天说出他们的第一个字。这点成人体会最深,学外语此刻对我也是一件头大的事情,无论是听力还是单词,都是需要持续的下苦功才能够。但是除此之外,儿童的敏感期还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就是对秩序的敏感。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儿童对秩序有极端敏感的时期。这种敏感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向持续到第二年。

  蒙台梭利说?°这种敏感期的存在也许更清楚地表此刻儿童所遇到的障碍上,在大多数状况下儿童发脾气很可能都是由于这种敏感性秩序感在于认识到每样物品在它的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记住每件东西就应放在哪里。这意味着一个人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在所有的细节方面都能支配它。心灵的适宜环境是这样的:一个人能闭着眼睛到处走动,仅仅只要伸手就能拿到他所要的任何东西。这样的环境是平静和快乐所不可少的。很明显,儿童对秩序的热爱不一样于成人对秩序的热爱。秩序给成人某种外在的快乐。但对幼儿来讲就完全不一样了。它好像动物漫步的大地,或鱼儿游憩的水。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3

  假期无趣,闲来信手翻开《童年的秘密》。未及细品,书名遍牵开了我的思绪,“你长大后想做什么?”仿佛是每个孩子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儿时,大街小巷花花绿绿的宣传板上“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标语让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科学家”。但随着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如一把把利剑穿透城市腹地,巨大的广告牌上嚣张地写到“世界在这里你在哪里”时,我又信誓旦旦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我想,梦想之所以称之为梦想就在于它可以包容少年人的不谙世事与恃才傲物直到被现实映照的支离破碎。在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我意料之中的进入了妈妈喜欢的师范专业,她说,女孩子当个老师挺好。

  眼中停泊万家灯火,心情艳过酉时日落。“老师”这个角色的担子太重了,我站上了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地方成为了一名教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优秀的老师好比甘草,性温,包容,善调和。这不禁让我想到我的初中班主任—刘怀龄老师。在我印象里刘老师跟甘草可真真不贴合,她是典型的北方人,性格直爽爱憎坦然,会在早自习前热火朝天地跟我们讨论早餐吃什么有营养,会趁学校在山上拉练时教我们认野菜,会偷偷用电动车驮着我这个跑不动元旦长跑的小胖子。后来我想。大概这也是甘草吧,温柔岁月。

  初中三年,耳边总伴随着她风风火火地“数落”声,读书、扫除、集合但凡稍有差池就能听到,絮絮叨叨像极了家里的长辈。她是不轻易批评学生的,大多能絮叨过去的事儿她都很少动怒。就像我们班一个一直迟到的女生,整整三年都是踏着早自习的歌声与老班的笑骂合奏一起进入教室,这样我们班才算是拉开了新一天的序幕。直到毕业之后才依稀听闻那个女孩家里的难处。我想,这就是甘草吧,包容慈悲。

  她不喜欢讲一些大道理,作为一名理科老师总喜欢用事例表达情感。她是一个有生活的人,柴米油盐酱醋茶刘老师总是不停给我们讲那些真实发生在她身边的故事。她会买很多份同一天的报纸,因为寒风凌冽的傍晚不想让路口卖报纸的大爷受罪;给我们发的奖品是小勺子小叉子,那是凤凰书城门口年逾耄耋的老阿婆赖以生存的活计。初中很多的知识我甚至都记不清了,但那些故事却一直深深影响着我。我想,这才是甘草吧,沁润灵魂。

  我也已经站在这讲台两年半了。见识过各色的学生,也欣赏过许多名师的风采,但至今依然不能清晰地定义何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在上课时尽量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去引导学生的情绪波动,我希望他们觉得上课是有趣的。也正因为这样,大部分的学生上课还是很开心的,这种情绪上的相互感染让我也充满了干劲。像刘老师一样,我喜欢和学生分享彼此看过的风景、听到的趣闻、看法。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意识觉醒,一堂真正有趣的课不仅是老师要上得精彩学生同样也要讲得尽兴。期中考试结束,我表扬了几个进步很大的学生,其中一个小姑娘各科成绩都不理想,只有音乐考得非常好,我忍不住问她原由。她眨着闪亮的眼睛说:“老师我喜欢上音乐课,我喜欢你”。那一瞬间的喜悦和幸福一度让我觉得比盖几座摩天大楼都要开心。我想,我真的非常喜欢这份工作了。

  现在的我真切地理解了“甘草”。它性温,清润心灵、温润品性、包容个性、调和相协,作为老师要有包容的心,有立足的根,有调和的技巧,有善察的警觉,这一点都不比做一个科学家容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教育是科技之本。做一个社会需要的、学生喜欢的、自我认可的老师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果说我的教育事业好比一座荒园,我来之前寸草不生,我走之后遍地荒芜。但希望当我回首往事时,能够想起那座荒原也曾开满千树万树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