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读后感(4)

时间:2021-08-31

童年读后感8

  《人生设计在童年》一书是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研究仪器专家高燕定的大作,堪称“精英培养之道“。高燕定先生以独特的视角潜心探究美国教育文化,融合中西方教育思维之优势,形成自己对精英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独到见解。高先生的女儿在父亲的引导下,从小树立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在预期的人生轨迹上奋力追梦, 一步步达到理想目标。

  书中详细描述了一个普通女孩儿时生动的心理活动和生活细节,疲于奔命的高中时代和充满智慧的社会活动,以及自我奋斗、追逐梦想、演绎人生的自我表白的故事。作者通过丰富的、有说服力的案例,向读者传递一个理念:人生是可以设计的,而且应该从童年开始。

  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更确切地说,童年构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这与高燕定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高先生认为:在孩子的童年阶段,引导孩子设立一个或几个人生目标是很重要的。虽然许多人在他们自己的成长旅程中,可能会因为种种因素而改变轨道,但是,在人生的最初十几年里,有一个目标比没有任何目标要好得多。从小就有一个粗略的人生规划,比迷迷茫茫地混到高中毕业,甚至更晚时,才开始认真地考虑自己的人生,仓促地培养自己的就业技能要有利得多。

  目前许多家长很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但却摸不清到底什么是综合素质,家长们拖着孩子到处学琴、学书法、学武术,参加各种名目的比赛,就是没有认识到,对孩子职业意识的培养。孩子长大了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许多家长和孩子并没有认真思考。没有理想,人生迷茫,使许多孩子从小没有奋斗的目标,长大成人后,才开始考虑人生,仓促培养就业技能,为时已晚。其实,对孩子进行职业发展的指导教育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素质教育”,甚至可以说,正确的、科学的职业发展指导不仅涵盖了素质教育的所有内容,而且还大大超出了大家的理解。如果孩子的父母、师长和专家们从小就和孩子们一起,根据各人的特点,根据现代化的信息,探寻科学的职业发展路线,合理地规划未来、设计人生,并为孩子提供全面的、广阔的基础知识教育,为他们的一生作准备,让孩子们去追逐梦想,演绎人生,让他们愉快地沿着精心设计的人生道路去奋斗,就能使他们在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让孩子从早期就开始进行人生设计、职业规划,是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使孩子成为能够主动认识自我,了解世界,不断努力,走向完美的人。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就一定会获得认同和接纳。家长、孩子、学校和社会都应该重视并且一起参与这一个共同的课题。

  给孩子一个梦,在孩子心中点燃一把火,让它燃烧,成为他们自己努力、奋斗的内动力——这是人生设计最重要的第一步。

童年读后感9

  我觉得我的童年并不快乐。

  进入初中后,课程由小学的两门增加到了七门,七门课的知识,七门作业,就像一座座大山一样,直压得我喘不过气。课间,不能到走廊上和同学们玩耍,仍要在座位上写作业,不然晚上又得熬夜了。下午放学后,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从六点一直到八点,那姿势几乎没有移动过。好不容易将作业写完了,本以为可以看一会儿课外书了,爸妈的一个斩钉截铁的“不”字使我的幻想完全破灭。在那之后的时间里干什么呢?回答:复习和预习。我又得重新回到书桌前,再度恢复刚才的姿势。“预习好了吗?”“嗯。”“复习好了吗?”“嗯。”十点钟到了,赶快洗漱去,然后上床睡觉。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一天就结束了。每天都是如此,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生活就像在无限地循环,至死方休……

  令我感到恐惧的还不是如此,而是时间流逝后内心的空虚和那力不从心的感觉。在周末完成作业后,我会再对照工具书详细地复习一遍这周所学习的知识。在复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有许多知识点没有真正掌握甚至是一无所知,我不禁质疑我自己,我是不是上课没有认真听老师讲课或是没有将内容记下来呢?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我不仅在课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复习,还白白浪费了课堂上的时间,却没有任何收获。每次考试之前,我都会复习,但是却总有那么几次考试的结果不太尽人意。由于既不能全盘否定我复习的方法,又不能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案,所以有时候我会觉得非常困惑。我的童年就是在自信与自我怀疑的精神状态中切换的。

  但是读完了《童年》这本书之后,我得到了一丝安慰。书中的“阿寥沙”实际上就是高尔基本人,书中描绘的阿寥沙的悲惨生活也正是高尔基所经历过的。高尔基出身贫穷,四岁丧父,十一岁便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就是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但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却自学成才,他一生著作甚丰,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高尔基生活痛苦,命运悲惨,但他不屈不挠顽强地与之斗争,最后反而正是那些不幸成就了一代文学巨匠——高尔基。

  这本书给了我启发,我的那种自我怀疑的态度正是我不自满心里的体现。不自满就像是车轮,载着不自满的人不断向前,我应当接纳自我怀疑的态度,但不能任其不断发展,而是要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努力来让自己进步,再提出更为严苟的要求,充分的利用“不自满”这只向上的“车轮”不断提升。

  人生不过就是这样,“也无风雨也无睛”。

童年读后感10

  快递到家的那周我没在家里,快递送在门口的格格小铺,后来过期了就被快递取出来了。我对快递员不把快递直接送家里有点生气,打了投诉电话也没得到及时处理,最后还是自己去快递网点取的。拿到包裹感觉好大,在路上就迫不及待拆开,原来是两本厚厚的书,是上下册。

  拿到家里,闺女就好奇的拿起书来感兴趣的看了。孩子大了,我意识到我自己做的一些事,学习的一些知识要公开告诉她,让她也积极参与,孩子可以懂,只要你给她机会,比如吸引力法则,我都不记得是否曾经正式告诉过她,她有一次跟小姨说话的时候,小姨对某件事表示担心,于是她就说:“根据吸引力法则,我们应该朝好的那一面去想。”参与喆妈公益阅读这么多年,读后感都是从我的口吻写的,现在开始,孩子阅读的书,由孩子贡献他们读书之后的观点。所以,新书到家,先告知孩子:“这是妈妈获奖的书,看了需要提交读后感的。”

  说到读后感,闺女看着这么厚两本书,说:“几天也看不完呢!”好吧,那就多给几天读这本书。孩子每天的学习任务中有阅读内容,我在下班后会问孩子:“你今天阅读是看了什么书呀?”孩子有时候会主动告诉我:“我看了《童年的乐章》。”

  几天后继续提到要交读后感了,闺女又发现了一个问题:“里面写了那么多故事,我没法总结归纳出来呢!”好吧,里面那么多数,咱选印象深刻的复述一遍,也是读后感的一部分呀!

  这一套厚厚的书有上和下两本,作者是花美叔,这个是一个笔名,联合笔名,花代表妈妈努力绽放光彩,美代表妹妹追求美,书代表哥哥爱读书,屋代表爸爸为我们遮风挡雨。妈妈让孩子们记录自己的故事,带着哥哥一起写书,从写书中学会思考,实现理想。小美为这本书作了序,她说,妈妈说前言就是脸上的微笑,能为我们的书写前言真是太高兴了。这本书,是全家人一起完成的,妈妈主笔,小美和哥哥投稿,爸爸大力支持,一家人协力完成,小美说,妈妈捡起点点滴滴平凡的事,让它们变成了不平凡的作品,妈妈说:“”我是拾荒者,捡起你们不平凡的故事,把它变成平凡的文字。”这本书是很大的目标,而我们把每天唾手可得的故事点点滴滴记录下来,积累起来,整理出来,就得到了这么大的目标。小美说,我觉得这本书写的很好,适合所有热爱家庭生活的人阅读,我们的书,给大家带来了很多欢乐,有趣的事,让人体味到浓浓的亲情。

  书里面都是一些如珍珠似的小故事,很温馨,很有爱,孩子很爱看,有一篇闺女边看边按照故事情节画了一张童画,孩子画了很久,我好奇为什么要画这么久呢?孩子说:“不幸的是,我貌似随机选了一篇最长的故事。”看着这套温馨的书,我感觉自己的每日记录,也可以出书了,至少,出书给自己留存,留下自己的美好记忆。

【童年读后感(集锦10篇)】相关文章:

1.童年读后感集锦11篇

2.《童年》读后感集锦11篇

3.《童年》读后感(集锦14篇)

4.《童年》读后感(集锦15篇)

5.《童年》读后感(集锦12篇)

6.《童年》读后感(集锦11篇)

7.《童年》读后感(集锦10篇)

8.童年读后感集锦10篇

9.《童年》读后感集锦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