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有感(2)

时间:2021-08-31

读《童年》有感5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著作《童年》,书中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父母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现在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

  我们多幸福啊,被父母宠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如果有人欺负你,大人会毫不犹豫地狠狠地教训那个人一番。而高尔基那个年代呢?高尔基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天天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这一类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干吗呢?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值得他们去做吗?

  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样优秀的学习环境,这样美好的童年生活,我们再不好好学习,那就太对不起父母了。

  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来的是充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

读《童年》有感6

  童年是一条五彩的河,童年是一道七彩的路,童年是一座闪亮的桥,童年是一个美丽的世界。童年是多么美好,但是前苏联着名文学家高乐基的童年却是非常的悲惨。

  这本书主要讲了阿辽沙。彼什科夫在三岁时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在那里,到处都是争吵、打架,但只有外祖母时时刻刻地关注着他,阿辽沙十一岁那年,母亲又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了产,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

  看了阿廖沙的童年生活之后,我常常不仅的想:阿廖沙的生活这么的痛苦,在那么血腥的生活之下还保持着如此正直的心真让我感动!如果那时社会上每个人都多一点爱心的话就不会有阿廖沙那么困苦的人了,也就不会有那么悲惨的《童年》了!我禁不住想到了自己,我今年也是十一岁了,当年的高乐基已经走上了独立谋生的道路,想想自己无论做什么事,还要父母给我帮忙,就说一次做奥数题吧,读了一遍以后,觉得这道题很难,根本不经过自己动脑子试一试,就要爸爸来教我,其实这道题很简单,还没等到爸爸来教,我已经做出来了。

  在这本书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怀宽阔,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阿辽沙孤独的心,外祖母对阿辽沙的爱,给予了阿辽沙坚强不屈的性格,让阿辽沙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谁都能关心别人,帮助别人,那还会出现争吵、打架之类的事件?这又让我想到了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将心比心》,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读《童年》有感7

  听着窗外若隐若现的雨之歌,真是惬意极了。好景配好书,如果在这个时候捧上一本心怡的书,然后一边欣赏书中的语句,一边聆听着雨声,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在书桌前,我再次拿出那本书--《童年》,开始了《童年》之旅。

  书中的主人公阿廖沙在幼年时就丧父,与母亲投靠在外祖父家,随后母亲便不知去向。因为母亲当时不顾外祖父的反对嫁与父亲,所以本因给母亲的财产就被扣留在了外祖父手中,这份财产的美味,不进让舅舅产生了独享之心,还想治外祖父于死地。阿廖莎还亲眼目睹了聪明能干的阿廖莎被舅舅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最终被十字架压死。就连怀孕的舅妈,也整日遭到舅舅的毒打,在一场大火后,难产而死,造成了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一个那么小的孩子就要遭受这么难以令人相信的事不由得在我的心里将阿廖莎上升了一个对他的认识。

  窗外的雨依旧在打着不同节奏的乐器,他给绿叶换上了一件撒满珍珠的衣裳,给大地换上了一层与往日不同的色彩,也给我换了一种对阿廖莎的新认识。

  时间在钟表的流逝中,不知不觉已经消失,与虽然已经停止,可童年之旅还未结束,他久久的在我脑海里回响着。

读《童年》有感8

  《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那一段段沉重的童年往事,一件件“铅一般沉重的丑事”仿佛像一面悲哀的镜子,将我的心也照的如此沉重。

  读这本书时会让我体会到阿廖沙的无助,甚至是替他叫不平:凭什么那么多痛苦都让他,一个那么小的孩子承受;其中阿廖沙的母亲使我颇有看法,刚开始我很想大声向她吼:“你的丈夫死了,难过伤心人之常情嘛,但是你以为伤心的只有你一个人么,不,还有你的儿子,他也失去了一个任何人都顶替不了的亲人——父亲,而你却整天僵着脸,冷脸对着他,这让我很不能理解。后来,阿廖沙被外祖父用树枝抽时,你这位身为母亲的却没有像在米哈伊尔舅舅面前保护她,这让我更寒心了。”直到她在与外祖母争执时,我似乎又有先理解了,那时的阿廖沙应该就相当于现在人口中的“拖油瓶”吧,这才导致她无法面对阿廖沙,这让我不得不感慨,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一个无法面对自己孩子的女人的难处又是何人能体会的呢?这让我不禁想到最近看到的一则新闻:“孩子得了白血病,母亲放弃医治。”在刚看到这个标题时,我便在心底暗暗唾弃这位狠心的妈妈,可是在看到记者与她的谈话后,我又有些同情她了。在谈话中,她是这样说的:“你们以为我不想要孩子么,我的难处你们谁知道啊,我们没钱做手术,而且医生也说即使做了手术,孩子活下来的机率也很小......”我清楚的记得这位妈妈在说这些话时眼眶里含的泪水,但她却固执的不然他留下来。俩位异国母亲,在外人看来同样的狠心,同样的绝情,却也同样的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同样的需要我们的理解......当然在这些悲哀与沉重中也不乏温暖与光明,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外祖母了无论是那五花八门的故事,愉快的嘻闹,亦或是严肃的批评,甚至是禁止阿廖沙与“好事情”来往,都让我感受到外祖母对作者呵护与宠溺。还有小茨冈,他的乐观淳朴深深的感染着我,我多么希望他可以感染着我到结局,但却在中途被害,以致惨死,对此我深表惋惜,同时对俩个舅舅的憎恨又深了几分......《童年》给了我很多很多,有感触,有启示,有认知,有教训......很多很多对我有利的事物都从这本书中获取。读了它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沉浸在这种沉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