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泥瓦罐为题目的作文

时间:2021-08-31

  说起童年,在每一个人的印象里,可能都有着不同的记忆,也许是一群翩翩飞舞的蝴蝶,也许是同妈妈一起放飞的风筝,也许是做错事后爸爸那严厉的教训,也许是和小伙伴们共同动手的一次野炊……,而对我来说,泥瓦罐却是童年最清晰的记忆。

  记得我刚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刚包产到户,家里一穷二白,一家人全部住在窑洞里,爸爸为了改善家庭贫穷面貌,想去贷款养殖长毛兔,结果信用社主任嫌我们家境贫困,怕还不上贷款,硬是没给贷。

  爸爸愁眉不展,苦思冥想了几天,最后终于决定实施一个投资较小的致富项目—烧砖瓦。项目确定后,爸爸就去找同村地烧制砖瓦的师傅,师傅也想找个活干,他们一拍即合,说干就干,爸爸妈妈开始忙活起来,挖土、建棚、搭台……。

  那时我虽小,但生活在农村那贫穷的环境中,早早就学会了帮着爸爸妈妈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每天早早起来,和哥哥到沟里去抬水,利用午饭的当儿去饮牛,星期天去捡柴等等,因此,从小就被训练成了“一头会走梨沟的牛”。

  此后,每天放学后我就跑去看,只见一个个泥瓦罐整齐的立在平整的场子里,像同学们放学时站立的队子。那个大师傅是个十分和蔼可亲的人,他见了我总是爱说些笑话,还问我想不想学他这门手艺活。师傅还另外找了两个人,他们相互分工,一个人负责把和好的泥用铲子蹩成一个墙子,然后铲的方方正正;而负责制坯的大师用一个木框上拉了一根铁丝的工具从墙子上匀速划过,把割下的泥皮双手摊着,按到台子上带有轮盘的、像立着的轳辘的圆柱形上,然后揪几团泥巴,把泥皮上有的破洞的地方补起来,然后拨动转盘,两手各拿一个像乒乓球拍一样的方形板子,蘸上水,贴在泥皮的外面,随着轮盘地转动,板子叮叮当当地敲着轮盘,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那块刚才还邹邹巴巴的泥皮,瞬间便变成了浑圆光滑的泥瓦罐,然后拿一个尺子一样的、在上端订了一个钉子的工具,轻轻贴着瓦罐,当轮盘停下来时,上端那多余的泥片便被割去,剩下一个规规矩矩的瓦罐,整个制作过程就算完成了;另外一个师傅负责把制成的泥坯连同模子提起来,在底部轻轻粘些麦衣子,放到平整的场子里晾晒,然后取下前五六次放置的木模具和防止泥瓦罐和模子粘连的白布套子,给制作的大师,这样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