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喜欢按照不同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比如通过分数的高低,断定这个人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比如通过工作效率,判断这个人能力的高低……似乎在我们的眼中,样样精通的那类人才是全才、精英。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他们不管在哪里,做什么,全世界都会主动给他们让道,而到最后,他们也会取得令人咋舌羡慕的成绩。反观那些我们认为什么都不会的人,似乎就成了无药可救的笨蛋一个。他们不管做什么,身边总是充满了嘲笑的声音,他们笨手笨脚,他们“前途无亮”,似乎永远都是被人踩在脚底下的可怜的小角色。
可是,仔细想想,或许我们的判断标准有些呆板,以至于我们的结论可能会有些武断。或许,他们只是不适合某份工作;或许,他们只是成长得比较慢。说不定,他们中的某一个,还会是个大器晚成的角色呢。
1
谁说笨鸟不会飞?也许只是方法不对。
初三那年,班里转来一个妹子,恰好我旁边有个空位,我便荣幸地成为这个漂亮小妞的新同桌。可是,新鲜感过去之后,我慢慢发现,这个漂亮的新同桌“愚笨”得让我头疼。
举个例子,一道略复杂的数学题,其实只要换个角度、套个公式就可以解决,她总要来来回回问个十来遍,就差把公式推翻自己琢磨一套了,问题之细无异于1+1为什么等于2不等于3。我感到很抓狂,哪儿来的十万个为什么呢?简简单单做完不挺好的吗?何必要抓着人家题不放手呢?
隔壁桌的学霸幸灾乐祸地看我对着这些问题干瞪眼,我便顺水推舟,请学霸来解难。二人神神叨叨地嘀咕了半天,我这漂亮同桌就一副豁然开朗、如受到观音大士点拨般地回来了,套起公式毫不犹豫,似乎之前那个好奇宝宝只是我做的一个美丽的梦。